“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后半部分以“奈何”开头,与前文是有关联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万乘之主谓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浮也。'轻则失臣’,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躁则失君’,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没说与前文的关系,注解不到位。 王弼注:“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他也没说清楚。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说:“老子发出了一句重重的感叹,而目标倒真是君主了:'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万乘之主’当然是指大国之王,万乘,指拥有浩浩荡荡的马匹车辆的大国。……'以身轻天下’是一个峻厉的论断。那么,也就是说,作为君王,如果自己轻浮了,连天下也会轻浮。”(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85-86页。)解释很勉强,且对“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未作解释。 陈鼓应今译:“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并引述:“老子有感于当时的统治者奢恣轻浮,纵欲自残,所以感叹地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是很沉痛的话。一国的统治者,当能静重,而不轻浮躁动。”说得有理,但不到位。 “奈何”即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是榜样立在那里;作为大国君主(万乘之主)就是不学,反而要“以身轻天下”。为了自身利益,有点实力就觉得了不起,穷兵黩武,轻举妄动,把天下人都看轻了,也不为本国人民着想,总想称霸天下。 何谓“万乘之主”?按周朝初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封地百里,出兵车千乘;所以“万乘之主”应为“天子”。但到老子时代(春秋后期)周制已经礼崩乐坏,“万乘之主” 不再仅仅是天子了,而是包括那些大诸侯国的君主。 《道德经》中老子尽量不谈“天子”,全书中只有第六十二章有“立天子,置三公”,提到“天子”两个字。所以,这里的“万乘之主”应为大诸侯国的君主。这些君主们经常“以身轻天下”,出现了“春秋五霸”和后来的“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也有不同的说法)。相继称霸就是说,霸主是在不断地战争中易位的。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天下更加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经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就形成了秦、楚、韩、赵、魏、齐、燕战国七雄。最后结果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其它诸侯国“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翻译就是,轻率不稳重,就会失去了基业,失去国家,失去根本;急躁而妄动,就会失去生命,失去主体,失去君主地位。末句正好与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呼应。 圣人“重”什么?忙什么?君主们“轻”什么?想什么?对照便知。本章先说“圣人”后说“万乘之主”,圣人是“万乘之主”的榜样,“万乘之主”应该向圣人学习。这是老子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