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只能用“心”来体验(连载84)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yūe)夷(yí);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huǎng)惚(hū)。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yù)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却看不见的,叫做“夷”;听却听不到的,叫做“希”;摸却摸不着的,叫做“微”。这三方面不可以追问,因为是浑然一体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绵绵不断而无法名状。复归在无物之中。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叫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把握自古大道,服务现代人类。能认识宇宙起始,就叫做道的规律。


本章主要描述形之上的混元一体——大道究竟是什么?

本章,我们共分六个层面来阐述:

  • 第一层面,创造宇宙万有根源之物的名字是“夷希微”。

  • 第二层面,人心的纯洁性和敏感性,能体验道的玄妙。

  • 第三层次,成功人生的奥秘是学习贯彻道的无名无相精神。

  • 第四层面,无物是大道本体的属性。

  • 第五层面,无我是幸福人生的最高秘密。

  • 第六层面,此章老子号召人类,不要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层面,创造宇宙万有根源之物的名字是“夷希微”。

首先,混元一体。

老子开篇提出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这是指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

要说它是物,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中的物体,是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要说它不是物,宇宙万有的存在,包括我们人类,都由它造化而来的。

因此,在理念上勉强给看不见的起名叫“夷”,听不见的起名叫“希”,摸不着的起名叫“微”。

正是因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三种情况,混合起来就是“一”,也就是“道生一”的“一”。

这个混元一体究竟又是什么东西?老子为创造宇宙万有根源之物的这三部分作了命名,分别叫做“夷”“希”“微”。


其次,“道”是无形无状、不可比拟的。

  • 关于“夷”,表示平坦无阻、无色;“视之不见,名曰夷”,表示用肉眼看不见的光线色彩,但这个视之不见的又是根源性的客观存在;

  • 关于“希”,不是表示无声,它只是非人类耳力能所及的大音而已。

  • 关于“微”,当然不是表示绝对的没有。这个感觉虽然是摸触不到的,但宇宙之中确实还有大量用手抓不住的或非感官能所知的东西。

总而言之,“夷希微”这三者都无法形象化,故混而为一,这就是老子当年关于混沌宇宙学的分类法,这就是道。

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所以老子说的“道”不是标尺,可以拿着去衡量;它更像是“灯塔”,牵引着你,指导着你,照耀着你。当然,喻作“灯塔”也已经不是“道”了,因为“道”是无形无状、不可比拟的。


再次,道只能用“心”来体验。

老子在近三千年前是如何史无前例的对道作出了物理性说明呢?是用“心”!这个心不是物理心脏的“心”,也不是大脑,而是指人体的控制中心。

因为一般人的感官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度的,自然中仍然有很多东西是人的感官无法触及和体认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肉眼能看见的光,其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看不见了,如红外线、紫外线。

人的耳朵可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在20~20000 Hz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如超声波、次声波。

例如我们知道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而夸克以目前的技术是无法被看见的,我们只能看到夸克留下来的踪迹,所以说夸克是“无形”的。

又如暗能量或反物质,我们可以证明它存在,却无法实际看到它。

道也是如此,因为它无形无相,无法以图画或语言来描摹。所以,我们不能用感官来认识道或体验道,只能是用心——这里说的“心”是感官、潜意识和本能三者的统一体,它们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灵感直觉功能。


明天,我们将继续对《道德经》第十四章第二层面《人心的纯洁性和敏感性,能体验道的玄妙》的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