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62)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8-16 发布于湖南

宋代也是混淆《周易》与《易经》的。宋名儒朱熹著《周易本义》,作为影响中国文化历史的文豪大儒,则是混淆典经的代表。虽然《周易本义》初版名《易本义》,书文内也未见称《周易》现象的,但书名最后是标明的《周易》,其书著当出现在朱熹生时,从实际情况看,《周易本义》不会是以《易本义》或《易经本义》出现的。甚至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猜想到,朱熹在长期的平常讲学口语中,一定是《周易》与《易》《易经》不分的。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卒年75。生活在宋建炎四年与庆元六年间。字元晦、仲晦,谥文,追封徽国公,世称朱文公、朱子。祖江西婺源人,少从师刘子羽,十岁读《孟子》,通《孝经》,志为圣人。十九岁中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薄,后官至知府、巡抚,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为官清正有为,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险,提倡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思想,反对和议,在南康救荒,浙东平茶盐公事,漳州行“经界”政举,平伐湖南瑶民等事中有功。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成效斐然。建“教思堂”、“经史阁”,“白鹿书院”,“竹林精舍”,扩建“岳麓书院”。另在自然科学、书法艺术上,亦有一定的成就。庆元二年,因“党禁”案落职罢祠,对之影响很大。不久,逝世于江西信州。朱熹不求仕进,主要在教育、著述上。其学术为义理学,主张“中和新说”,承二程“洛学”,又称道学。他兼收并蓄,广交学人,至今有“寒泉之会”“鹅湖之会”学术美谈。其思想理论为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是继孔子又一人。朱熹一生著述甚多。其主要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楚辞集注》《诗集传》《纲监通目》《近思录》《朱文公论易》《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朱子语类》等。朱熹尽管思想精深,博文远虑,其“道”理论建构严密,今有学者甚至谓其为“中国的黑格尔”。但是,朱熹作为中国文化巨擘,在混淆中国典经《易经》与卜筮《周易》问题上,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影响甚大的《周易本义》,明显地将《周易》当作《易经》。应该说,作为博学多才的朱熹,是知道《周易》与《易经》的原则区别的,其《易学启蒙》就不称《周易启蒙》,《周易本义》亦初名《易本义》,或以别同道吕祖谦《古周易》,故朱熹当是明知故犯的。同时,朱熹以魏王弼玄学解《易》,并在《周易本义》卷一明确称“《易》本卜筮书”。更是犯了把典经《易经》与卜筮《周易》混淆的错误。《周易本义》初以《易本义》名谓流行于宋嘉泰间,后刊有朱鉴刊本,吴革刊本,清《四库全书》亦以《周易本义》名为收之,以后编纂者多是以《周易本义》名谓收之的。

本来《周易》与《易经》的区别,并不是什么很犯难的问题,虽然刘歆《七略》是辑佚本,但从通行的《汉书.艺文志》里,就清楚地知道《周易》与《易经》的区别。古《易经》在《七略》经部,《周易》在卜筮部,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但是,中国历代名家大儒却常常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如司马迁(可能是尊孔子说)、王弼(应该看到原本《七略》与《汉书.艺文志》)、孔颖达、朱熹等。其最终解释原因,只能是政治目的。将上古之《易》褫替为中古三代周朝时期的卜筮《周易》,千方百计地将《易》《易经》推向卜筮预测书,最后顺势便以卜筮《周易》取代之。这样不从事实原委出发,仅在名谓称呼上“倒腾”,目的是贪天之功为己有。其实行时期之长,相关皇朝支持之力,实为世界文明史上所罕见。如果真正将《易》排列组合科学原理进行今天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分析,不要说是从《易》之远古产生时期开始,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鄙弃后来更为繁琐更为形而上学的迷信汉谶纬,中国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会超前于今天国际世界水平的。

由于自魏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尤其是唐撰《隋书.经籍志》始,《周易》与《易经》的典经混淆现象不可收拾,宋元以后便先行效尤。而唐以后很多巨著大编都沿用旧说如此。如唐杜佑《通典》,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宋李昉《太平御览》,宋官修《馆阁丛书》,宋郑樵《通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清纪昀《四库全书》,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民国张元济《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三编》等。当然,其书其著,多取决于主要辑编者的文化科学立场态度,但与当时的时代社会和主政者的政治策略方向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其产生的历史问题,影响了中国整体社会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其责任人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将受到沉重的历史惩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明《永乐大典》可能对《周易》混淆《易经》现象有所警觉。据今天明代残存的《永乐大典》二卷《易》书看,是直接称《易》的,而不是《周易》。此二卷《易》书,于《永乐大典》二质韵部,首标“易”字类,下小标“《易》书92”和“《易》书93”,分别为20648卷、20649卷,合一册,册号为10324。从“《易》书”序号看,原《永乐大典》的“《易》书”至少上百卷。虽然《永乐大典》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已经见不到全部了,未知其使用《周易》与《易经》混淆问题的整体情况,但从残卷的《永乐大典》两卷《易》书局部看,果断明确标以《易书》,是值得肯定的。明初《永乐大典》的总编撰情况是: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 60卷,成书11,095册,约3.7亿字,收书7-8千种。现存800余卷,散落于世界各地。明残存《永乐大典》《易》书共两卷,在质韵部,卷号分别为2064820649,合为一册,册号为10324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因安徽学政朱筠提议,在清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1724-1805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四库全书》置经部为首,亦置《易》书于经部之首,书目第一是汉辑《子夏易传》,通观其《易》书目录,没能解决混淆典经《易经》与卜筮《周易》问题。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原系清康熙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1650-1741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古今图书集成》为此冠名钦定,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历时两朝二十八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亿6千万字,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虽然此书编制方法不同,属大型类书,但是仍未解决《周易》混淆《易经》问题。其内容是《易经》的,多冠以《周易》名谓的书籍,比比皆是。

《四部丛刊》,成书于为民国时期,主编人为著名史学家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等。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说得具体些,《四部丛刊》是一部集中各方面必读书、必备书的小型《四库全书》。从1922年起,到抗战爆发为止,《四部丛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共出了初编、续编、三编,实共502种,分装成3100多册。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大的丛书。2017年4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举行了《四部丛刊》影印出版发布仪式暨古籍保护座谈会。《四部丛刊》与《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一样,虽是选本集辑,但《周易》与《易经》的区别仍然没能体现出来。

最后,直到今天,《周易》混称《易经》现象,到处泛滥,还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真是莫名其妙!《周易》充其量不过是周代的作品,与产生于人类观察天地日月天象自然规律的上古之《易》,也就是《易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历代统治者和学人有意或无意地兜销《周易》与《易经》混淆的科学文化原则问题,那是中国社会历史的悲哀。面对今天目前仍尚在通行《周易》混淆《易经》问题的甚嚣尘上、不可遏止的现象,只能说我们还在睁眼说瞎话、自讨苦吃自作孽。而据本人私下分析,由于《周易》混淆《易经》问题的历史积习之久,影响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即使今天的中国当政各界全力以赴,马上组织力量,着手解决《周易》与《易经》混淆的科学文化原则问题,时间当在百年以上。又根据目前多数国家级专业出版物尚不断出现《周易》与《易经》混淆问题的读本、媒体物,尤其是私印盗版大量的混淆《周易》与《易经》现象,加之今天中国社会形势已经几乎成为恶习的《周易》混淆《易经》现象,要全部解决中国目前尚存在的《周易》混淆《易经》这个科学文化原则问题,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我们今天不从科学看待古《易经》,不从今天做起,这个《周易》混淆《易经》科学文化原则问题,就会产生很大的遗憾问题。让我们还是以历史事实将最终说明一切来乎哉!


                               朱熹造像图览(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111月11日农历辛丑孟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