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里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艺术的境界,既使宇宙和心灵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1] 唐代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一诗:“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写出了音乐艺术净化深化的作用。
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在唐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它那永久不变的圣音。沉浸在音乐中,聆听着不同和声、不同节奏、不同旋律汇合成的音韵间洋溢的艺术灵性和诗情;徜徉在诗词的意境里,反复吟诵,潜心涵泳那悠长的韵味,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憧憬,就会在我们的心头奔涌、激荡。欣赏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探究其表现的形式与技巧,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音韵、节奏、形象、意境和它们在诗歌中的律动。

一、精选比喻,巧摹乐声 
柳中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一诗,先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设定“悲怨”的基调。颔联、颈联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了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从自然景象中取喻,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悲怨的乐声与春风、杨柳、花、鸟等景物融为一体,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一联,更以人世间的悲欢暗喻,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未归的游子而对影啜泣;又仿佛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在“愁灯影”、“思月明”的动人画面中尽现筝声所构成的哀怨动人的音乐形象,更易振起欣赏者想象的翅膀。尾联“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将离愁别恨融入筝声,进一步增强愁怨的分量。
二、细绘灵境,妙作烘托 
与柳中庸的《听筝》相比,郎士元的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另开生面。它避免了对音乐本身的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洞天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第一句不说声如彩霞,而说声自彩霞之上来,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含蓄;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二句以悬揣语气,渲染笙声的奇妙撩人,这么动听的乐声来自何处呢?第三句“无寻处”的怅惘引起了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疑有碧桃千树花”,天上碧桃,灼灼其华,竟有千树之多,何等繁缛绚丽。如此烘托,来自这样的灵境的笙乐,该是何等欢快、明媚、热烈。
三、正面侧面,融为一体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赞美蜀僧濬借琴音抒发高洁情趣的技艺,暗寓知音情谊。颔联从正面着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琴声的音乐效果,令欣赏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曲终时的自然景色,又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环境描写与音乐效果结合,从侧面烘托了琴声的魅力。

四、侧面落笔,睹影知竿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的这一首《夜筝》诗,可以说是《琵琶行》精妙的缩本。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歌前两句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描写其修饰的美好,刻画出她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而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刘熙载《艺概》)的效果。

五、因实而虚,虚实相生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因实而虚,虚实相生,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自会萌发故园之思。

六、以声写声,绘志传情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颖师弹琴》)韩愈的诗写琴声之妙,用形象摹写琴音之细琐、轻柔、高亢、低沉,最后写自己有感于琴声而悲。语言的声音节奏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的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又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恰切地传达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和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2] 韩愈在诗中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绘声”之外,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琴声中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做到了“绘志”“传情”。
七、想象奇幻,形象鲜明 再看被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并提的李贺诗《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运用不同手法摹写乐声,赞赏李凭演奏箜篌的精湛乐艺。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但两句各具特色,玉碎、凤凰叫,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兰笑,则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以下各句写音响效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说箜篌之声忽然像补天之石破裂,引起秋雨大作,想象奇幻,形象鲜明。再加上许多神奇的传说,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为读者创设了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八、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人们的心中弹奏千年,至今不衰。这与该诗能引起许许多多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相关,而再现动人琵琶声的高超艺术手法,更是为人称道、令人神往。试看描写音乐的经典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高妙之处一是广取博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用“急雨”“私语”描摹出音乐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描摹出音乐的圆润,用花丛间黄莺的啼鸣描摹音乐的宛转,用冰下流泉的声响描摹音乐的冷涩,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铁骑冲杀、刀剑齐鸣描摹音乐的激越雄壮,用“四弦一声如裂帛”描摹音乐的戛然而止。二是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拟音,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嘈嘈”“切切”重字,“嘈嘈切切”叠词,“间关”“幽咽”双声叠韵。三是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的环境描写,收到余音绕梁、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如果我们能用诗的眼睛去欣赏音乐,用音乐的耳朵去聆听诗,生活中一定会时时飞扬着音乐的音韵、节奏,处处流淌着诗的形象、意境,我们的岁月定会因此而更为动听。 
 2008年12月《湖南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