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对佛教本土化的深远影响

 蜀山正义 2022-08-17 发布于四川

​         五年前,我在徽博上对《坛经》的要义作了精解。今天,主要就《坛经》在禅宗的地位及其佛教本土化的影响作个探讨。

       其实,了解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人都知道,禅宗作为汉传大乘佛教“八大宗”代表之一,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广远。禅宗始于达摩祖师,到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代代的文化传承,日渐盛行,直至到了六祖慧能时期,禅宗文化才真正达到了弘法利生的鼎盛时代。特别是禅宗的经典代表作《坛经》问世之后,大众才进一步认知了解禅宗的历史地位。同时,学修者也悟出了禅宗的心学智慧。

        当今社会,凡是了解禅宗六祖慧能的人,大多是听老一辈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或是从阅读《六祖坛经》典籍开始的。在西方国家,慧能还与老子、孔子,被欧洲人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们的塑像,并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内,供世人瞻仰。三人能同时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三圣”,可见,其影响力有多么深远。那么,《坛经》到底给世人讲了些什么呢?这里,以要点式的方法来简释《坛经》的主要内容,以及《坛经》对佛教禅宗本土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熟悉了解佛教宗派的人都知晓,禅宗经典《坛经》的版本有好几种。早在1921年,宗宝编辑的《六祖大师佛宝坛经》中就说元代有多个版本在同时流通,还有后期出土的敦煌版本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佛学专家一致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还是大致相同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阐述。

第一,慧能禅师自述生平事迹是可信的

        据《坛经》记述,慧能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以后,他就跟随母亲迁移到南海居住,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佛山市一带。但主要因家境贫寒,所以,他只能靠打柴卖柴维持生计。这在《坛经》里就是这样记述的,他连字都不认识,但他的悟性极高。慧能二十二岁时,有一次卖完柴,无意中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心有所悟,这也成为他到湖北黄梅去拜谒五祖,上求佛道的因缘。

       当时,慧能以“佛性本无南北”之语的表达,吸引了五祖弘忍的注意,后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得到五祖的认可。最后,五祖又专门为他解说《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而大彻大悟,得到了禅宗五祖的衣钵。就如《坛经》中讲的一样,“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慧能得到达摩祖师衣钵后,二十四岁的他离开了五祖弘忍法师。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自性自悟期,因被恶人追逐,受尽磨难,不得不避难于四会、怀集一带,还隐藏于猎人之间。在逆境中生活的这十几年里,成了磨炼慧能的契机,最终他达到了“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的“坐亦禅,行亦禅,动静体脉皆自然”的境界。

第二,落发为僧,是为更好的弘法利生

        慧能三十九岁那年,他认为弘法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就走出深山,来到广州法性寺,也就是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僧人正与居士们在讨论风吹动旗幡的声响是何由来,慧能的一语“仁者心动”一鸣惊人。就连当时名噪一时的印宗大和尚,都心甘情愿地拜这位“俗人”为师,然后为慧能落发为僧。

       慧能四十岁时,来到曹溪宝林寺,也是现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大梵寺设坛弘扬阐法,开始了他三十七年的弘法利生生涯。他继承了禅宗的中心思想,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教学风格,阐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成为印度佛教全面中国化的标志,更是对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临终前对弟子的嘱咐意义深远

        在禅宗六祖慧能弘法的后期,也就是他七十六岁的时候,他自知即将涅槃归西,便在国恩寺给弟子留下偈语: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他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经典故事。慧能圆寂后,唐宪宗还赐号他为“大鉴禅师”。由此可见,禅宗六祖慧能在唐朝时是受世人敬仰的。慧能圆寂之后,被运回曹溪宝林寺供奉,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的六祖殿中。

       在哲学思想上,禅宗六祖慧能更重视自我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强调自我具足,一切皆备,真理、智慧、佛性,全部都在自我一心中。宇宙万物,人生穷达,都属唯心所造。他提出的“行直何用参禅,心平何劳持戒”,“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皆有佛性”等思想,影响至今。

        在哲学观上,慧能提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哲学思想,认为主客观世界都是主观精神派生的。他把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心生”、“心动”、“心灭”,真正强调了心力的决定作用,这也给现代的心理学理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22.08.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