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哲学,德里达,擅长解构的怪才(47)

 新用户49272060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德里达(1930~2004)是法藉犹太人,博士论文研究胡塞尔,当时法国知识界有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两大派别对峙。

现象学试图理解“经验”,方法是把握与描述经验的诞生,以及它由起源或事件所发生的过程。

而结构主义则主张经验的深刻意义在事实上只能是结构所产生的效应,而结构本身并非经验的对象。

德里达对双方均提出质疑,他说,结构不是非有诞生过程不可吗?起源为了促成某物的诞生,不是非有结构不可吗?他本想化解双方的争议,结果走上解构之途,成就一家之言。

他的代表作有《文字与差异》、《言语和现象》、《论文字学》、《各种立场》等。

德里达的写作有两个策略:脱轨的沟通与不确定性。

他要挑战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性,如:生与死、身与心、男与女、正与反、今与昔等,推而至白与黑、主与奴、善与恶、文明与原始、白人科学与黑人魔法等。

试问: 原本在秩序体系之下的舒适感,一旦无法恢复而陷入不确定时,你该怎么办?

在剖析语言与书写的优劣时,德里达借用希腊文的“药”字,它有良药与毒药双重意义。

太阳神说: 养成书写习惯的人将不再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变得容易遗忘。

他们将依赖书写的外在符号而非自己内在记忆事物的能力,他们提供的只是智慧的表象而非真相,他们看似博学,其实无知。

他们甚至会变得难以相处,他们所拥有的只是自以为明智的骄傲,而不是真知。书写成为不确定性的代表。

语言比书写更接近思想,但思想本身不是充满了二元对立的不确定性吗?

德里达要破坏传统形而上学思考的基础,瓦解它对合理性的追求。他认为,呈现无所不在,而语言合乎呈现的要求。

相对于此,书写则是“不呈现的”,它与读者决裂,读者已死。即使在语言中也不能忽略意指(感知的部分,可见可闻者)与意符(要思考的部分,如概念与意义)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无差异者无法辨认事物。

在书写与语言中,任何元素的运作都建立在其他元素的“痕迹”上,其他元素以不呈现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所有的语言都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西方形而上学也由此被颠覆了。

一切都不确定,沟通如何成为可能?

德里达认为要靠脉络,但脉络即使存在,其中心点也是游移的,无法完全支配意义的决定权。这种观点颇能描述今天各种互相对立的团体之间的无奈状态。

德里达在学术界已成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原本是双向的,即使事物混乱失序,又为它重新调整安排。

“解构”坚持在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模式之间游走,这个身份不明的无形怪物,已迅速扩散到文学、艺术、建筑、政治、法律等领域,比如德里达说,艺术家是盲目的,画家即使面对模特在绘制画作的时候,也无法看见对象,而是凭借记中的印象用笔。

解构的趋势是把所有我们曾经接受的一切都加以质疑和分解,让曾经的一元化、中心化的事物向多元化推进。

这种立场与当前流行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所有依理性而构建的价值与观念,现在都存在很多问题,德里达的观点并非凭空幻想。

德里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遇到阿尔都塞,听过福柯的课,他的著作引起广泛讨论。

1986年他到美国加州大学担任人文学教授,并在耶鲁大学等校讲课。

1992年他在严重争议之中,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的解构思想颇能反映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灵状况。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