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典型医案

 谷山居士 2022-08-19 发布于上海

Image

备注:每天发一条经方医案,只检典型的发,所以序号,不是连序的。

2伤寒

周某,41岁,江西新建人,住南昌城内。初春积雪未消,晨起窗外闲步,偶感风寒,引起发热头痛,遍体酸疼,项强恶寒,蒙被数层,战栗无汗,病势甚暴,为伤寒证。诊脉:左寸脉浮紧而数,右关尺两脉亦紧数,脉症合参,知系风寒两伤太阳之经证也。仿仲景麻桂各半汤主之。盖初伤风寒,法宜发表,故以麻黄为君,杏仁为臣,桂枝解肌为佐,甘草、姜、枣和胃为使。又恐麻黄过猛伤阴,故加白芍以敛阴。处方:净麻黄2.4克(先煎,去沫),桂枝尖3克,光杏仁6克(去皮尖),杭白芍6克,生甘草3克,鲜生姜3片,大红枣4枚。

服此药时,令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始进一剂,得汗热减,各症均已小愈,唯口干思饮,大便不通,寒已化热,改以仲景人参白虎汤加味以逐余邪,原方加白芍、陈皮、薄荷者,亦取行气和血兼凉散之意。党参9克,生石膏15克(研细),知母6克,生甘草4.5克,白粳米30克,杭白芍6克,陈皮3克,薄荷2克,此方又接进二剂,七日内各症痊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论;此是伤寒表实,麻黄汤证,因其恐发汗亡阴,而用桂麻各半汤。

脉见紧数之数者,数为内热,已是经热不泄也。卫热内郁,肺胃热燥而见口干思饮。加白虎汤,清肺胃之热燥,也就是卫热与腑热。

3感冒如疟——闫云科医案

张某,男,35岁,感冒半月余,每日上午10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依然上班,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传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在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麻黄7.5,杏仁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1剂,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脉散加味治之。《经方躬行录》《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汗出则经阳已泄,所以脉沉,而表寒未去,经阳内郁,故又复热。

4脸红肿痒——刘力红医案

为一个同行看病,左颧部位,红肿痒痛,已经用过西药抗菌消炎治疗,但效果欠佳。就这么一病症摆在大家面前,你会怎么思考?红、肿、痒,一定是要清热,要解毒,要祛风,要止痒吧,过去我可能是这个思路。当时为病人号脉,脉浮取可见,但有涩象,不流利,这是太阳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原方,一剂药后,红肿痛痒消大半,两剂后平复如初。

按:同行也惊讶,桂麻各半汤,是用来治外感的,为什么能用来治颧红。要是在过去,我会用泻肝的方法。可能会用龙胆泻肝汤,而不会想到桂枝麻黄各半汤。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思考中医》

论:浮为太阳不解,涩为营卫不利,仍是表寒不解也。面颧红者,经阳不解也。

11荨麻疹——陈瑞春医案

吴某,女,44岁,图书馆员。197992日就诊。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今全身瘙痒复发半年,发作时以身体屈曲部、头面部、腰部等处多见。曾住院治疗,使用泼尼松(强的松)、奎宁以及杜冷丁等,但终未能达到控制复发的目的。口不渴,大便多软糖,纳食一般。经期提前,量中等,有痛经病史,颜色紫而不畅,经前后头痛。脉缓稍弦,舌苔薄润。处方:

生地15g赤芍、白芍各10g丹皮10g丹参15g淮山药15g川贝母6g防风10g地肤子10g蛇床子10g每日1剂,分2次服,共服10剂。

二诊:926日。前方服后,可以暂时减轻,但不能巩固。近日吹风后,发作更甚,疹块不甚红,发后搔抓即转白色,其他无异,脉缓,舌白苔而润。处方:

桂枝5g白芍6g炙甘草3g麻黄5g杏仁10g大枣3枚生姜3片丹参15g丹皮10g生地15g当归10g川芎6g知母10g路路通5g,服5剂有明显好转,继之服20余剂,基本痊愈。随访多年未复发。《伤寒实践论》

12皮肤瘙痒——冯世纶医案

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诊,自感身痒一周多,自服阿司咪唑,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综合分析;证属外邪客表,营卫不和,与麻黄桂枝各半汤加白蒺藜,赤小豆,方;桂枝5克,麻黄3克,杏仁5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枣2枚

上药晚上服1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论:此解表则愈,不加白蒺藜和赤小豆也行。此外感不明显,而皮毛痒明显,就是营卫不和,时感面热,即是面红的变证。唯脉不缓之桂枝汤,而细微浮之虚脉也。用各半汤,小汗解表之义,故身痒能愈。桂麻各半汤,就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综合方,平稳方,大胆用之,绝无麻黄汤与桂枝汤禁忌之过。

16无汗症——周石卿医案

施某,男,43岁,1980年6月25日初诊,患者全身无汗已四个多月,心中烦闷而热,遍身肌肤烧灼感,腋下测温38.5度,胸,背,臂部皮肤有粟粒状(鸡皮疙瘩),并感针刺样,瘙痒难忍,时值盛夏,凡在烈日之下,步行三五分钟,或气候炎热,虽不外出,坐于室内也觉心烦肌热。面色深红,额上筋脉浮露,齿干,舌质红,苔薄滑微黄,脉浮疾数,右关略弦。曾请中西医治疗无效。既往史,无特殊病变,西医各检查与身体各部,无异常发现,素嗜烟,茶,不敢喝酒,但经常浴冷水和喝菊花,麦冬等凉茶而已。根据临床表现与生活习惯,以及治疗经过,拟诊;寒凉阻遏,肌表闭塞,阳气怫郁,营卫失调。治以通阳,开表发汗,调和营卫之法,取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甘草4克,杏仁10克,生姜8克,大枣4枚,浮萍6克,葱白7个(每个2寸,连根后入)

上方三剂,用是无汗,惟觉皮肤,粟粒状稍隆起,针刺瘙痒较剧,但心中烦热已有减轻,此乃药达表之征,由于寒遏卫分过久,车薪杯水,未能济事,然时当暑热,开表峻剂又不宜过量,恐一汗遂漏不止,耗伤阴液,发生他变,故循序渐进,仍按原方服用。又服三剂,初见鼻头汗珠出,继而额上微似有汗,余处无汗,再进三剂,即头面胸背,汗出几几,诸症随之渐消,越日脉之,脉已平复,停药观察,随访两周,一切均正常,无任何不适感。

按:本案无汗,而胸背臂部“肉上粟起”如鸡皮状,有如太阳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但无恶寒,头身疼痛,也无项背强而恶风,无汗兼有心中烦热,脉搏疾数。综合分析,推求病因,断定为寒闭肌表,阳气怫郁,营卫失调,故用通阳开表,调和营卫之法,宗仲景方化裁,遂合数月之奇疾,不十剂而霍然病愈。《网摘医案》

论;本条肉上起粟,还是伤寒风疹之理。不是五苓散的湿疹。太阳四十三,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Image

17无汗症——李吉茂医案

李某,女14岁,学生,1976年6月16日,其母带其就诊,主诉;身与四肢不出汗,已8到9年。患者5-6岁时发现,双下肢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数月后消退,但以红点为中心的皮肤颜色减退,并变硬,呈1-2分硬币大小之圆圈,无汗出,有痒感,后逐渐见下肢无汗出,皮肤变粗糙,痒,搔之脱屑,因无其它不适,故未引起父母重视。久之竟发展到躯干及上肢也无汗出,一年四季均如此。皮肤粗糙,心中烦热,甚为所苦,尤以天气炎热时难忍,皮肤郁热搔痒,服食辛辣食物后加重,日复一日,皮肤枯涩干燥,以下肢尤甚,搔之皮悄飞舞,由于皮肤不好,不敢穿短衣及裙,盛夏酷暑,也是如此。

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好,全身皮肤除头面部外,均显干涩,粗糙,有皮屑,下肢有搔痒抓破痕迹,及散在的1-2分硬币大小色素减退区,局部皮肤稍硬,弹性无差,无神经系统病变,舌苔薄白,脉缓。据以上症状,诊为无汗症,拟《伤寒》桂麻各半汤;

桂枝,麻黄,白芍,杏仁各10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炙草3克

三剂,药后,心里感舒畅,躯干及上肢,略有微微汗出,余症同前。药既对症,原方再进三剂,药后,全身微汗出,诸苦若失。为恐固疗效,将原方份量减轻,再进三剂而愈。随访三年,皮肤无汗出一直未复发。

论:皮毛外闭,则肺气不降,则生烦闷(上案),心火失敛而上炎,所以烦热。虽不脉浮,但太阳主皮毛,解表治之。

18体臭——黄道富医案

陈某,女,17岁,1989914日初诊。自述7天前曾患感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头晕不呕,二便正常;汗出不畅,身痒体臭,浴后不减,校医疑为疟疾,建议至某院诊治。血液检验未找到疟原虫,诊断为内分泌功能紊乱,予谷维素等药治疗,症情依然,遂求治于余。证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弱。此属风寒湿久稽,营卫不和。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仿张仲景小发汗例,试投桂麻各半汤加味:桂枝5克,白芍3克,麻黄(先煎)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薏苡仁15克。2剂,水煎服。

服药1剂,汗出、身痒即止;2剂后自觉身如浴后轻松舒畅,体臭等症随之消失,至今未复发。[湖南中医杂志1990,(5):2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