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福建船政建筑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福建船政建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东南侧闽江边马尾造船厂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七年(1868年)大部分建筑落成。福建船政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左宗棠、沈葆桢等重臣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的的造船军工企业,下辖军舰制造、海军和工程技术教育、舰队编练管理等职能。先后建造了数十艘新式舰艇,并组成船政水师,它在保卫我国海疆、抗击日本侵犯台湾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建船政建筑-绘事院、轮机厂

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时事变迁,福建船政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毁于战乱炮火,有的坍塌于风雨侵蚀之中,只有部分厂房和设施保存到了现在,它们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源头的实物见证,现存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钟楼、一号船坞等建筑。2001年福建船政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船政建筑俯瞰

一号船坞

国保碑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廷内外交困,使得清政府的一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有识之士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主张。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开眼看世界的官员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州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福建船政制造的第一艘舰船“万年清”号正在船台上制造

1868年1月18日船政制造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军舰“万年清”正式开工铺设龙骨,1869年6月10日下水,排水量1370吨,是中国造船业开始从古代木质帆船到现代轮船转型的标志。

1870年代由东往西拍摄的船政全景图,船政厂区尽收眼底

2016年复建的总理船政事务衙门

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落成于同治六年(1867年),它是清末直属清廷对船政行使领导和日常管理职能的专属行政机构,同时也是船政大臣日常生活、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抗战时遭毁,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原址被毁,仅存官厅池一口。现在的船政衙门是2016年在官厅池西侧复建的。

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中)、官厅池(右)、切割车间(左)

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大门

大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构架,悬山顶脊端施鸱尾。左右翼墙八字列开,大门正次间绘门神,门槛左右立抱鼓石,门楣上设门簪,上立“总理船政”竖额。大门前立有一对石狮,为当年衙门大门前的原物。

“总理船政”竖额

门前石狮(雄狮)

门前石狮(雌狮)

石狮打制于1867年,采用惠安青石精工细雕而成。雄狮高2.26米,宽0.75米,深1.45米;雌狮高2.10米,宽0.75米,深1.35米。文革期间,该对石狮散落埋藏于马尾街旧道尾,1986年被挖出,先置于马尾造船厂东门,又移至北门,后置于轮机车间前,2015年移至复建的船政衙门前。

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大堂

第二进为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明三暗五,歇山顶脊端施鸱尾。大堂是群落建筑的核心,为议事办公场所。堂前天井石铺甬道,左右厢房为书吏办公的处所,相对三开间,双坡顶。大堂有覆龟亭与二堂相连。

覆龟亭-二堂

第三进为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歇山顶脊端施鸱尾。二堂为船政大臣生活起居场所,辟有卧室、书房、客厅、餐厅等。中轴线东西侧为其他附属功能用房以及花园。复建衙门的东侧是衙门仅存的建筑物——官厅池。

官厅池俯瞰

官厅池与船政衙门同时建成于同治六年(1867年),位于船政衙门前,呈长方形,总面积700平方米,驳岸用花岗石砌筑,四周石柱栏杆围绕,与其他地方衙署前官厅池不同的是,船政官厅池曾用于浸泡建造舰船所需木料。官厅池历经损毁,并于文革时期被填埋,池四周石栏多已损毁,驳岸部分也已倒塌。2006年修复。

雨中官厅池

国保碑

总理船政衙门前保存有船厂的钟楼,船政创立后,引入现代时间概念指导船厂作息,钟楼的建设便于船政人员统一时间上下班。现存的钟楼是船政历史上的第三座钟楼。第一座钟楼是船政诞生时建造的,在现钟楼的东侧,为单体木质结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工业钟楼。第二座钟楼建在办公所的屋顶。

钟楼

一层“总务处”门额

现存的钟楼是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于1926年建设的。钟楼照法国样式设计,具有法兰西风格。钟楼呈方形五层结构,高18.7米。底层曾作总务办公室,边长3.94米,以上层层收分。一至二层均有4根方形水泥钢筋柱;三至五层为钢骨架,外砌筑抹灰;第三至四层四方设门洞,门洞前出廊,廊沿饰以铸铁花纹栏杆;五层过去四面各镶1面时钟,时钟直径1米,由造船所仪表车间精制,通过钟表转动装置按时敲点,1938年遭日机轰炸,机械钟被毁。楼顶设风向仪和指向标。

楼顶风向仪和指向标

绘事院和轮机厂与钟楼隔马路相望,靠近闽江边。绘事院初名“绘事楼”画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是法国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上层为绘事院,绘制船身构造图样、绘制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下层为合拢厂(安装车间),占地1689平方米。

轮机厂(近)和绘事院(远)俯瞰

绘事院正立面

轮机厂与绘事院相连,是船政局十三厂(车间)之一,占地2000平方米。设有30匹马力的动力,是生产船用蒸气机的车间(有年产蒸气机500匹马力的能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厂,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生产出7台150匹马力船用蒸气机。厂房外墙用红砖砌建,内用铸铁支架承载屋面,安装有移动式吊车,至今尚可使用,是中国最老的造船厂轮机车间。

轮机厂(左)和绘事院(右)

“平远”号

“平远”号是福建船政建的第29号军舰,是福建船政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1889年5月15日竣工,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是北洋舰队“八大远”中的唯一一艘国产舰。

技术エ人在对船用主机的飞轮进行精加工

距离轮机厂东南约一公里的闽江边罗星塔旁,是马尾造船厂的一号船坞。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福建按察使裴荫森署理船政,计划“依照洋式”建造船坞供南北舰船维修,同年奏准朝廷开工修筑。开工后,因经费困难,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至次年二月因经费困难暂停,光绪十六年(1890年)复工。船坞延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方才完工,共耗银49万两,初称青洲船坞,后因船厂南侧马限山下又辟一大型船坞而改称一号船坞。

一号船坞俯瞰

建成的一号船坞坐北向南,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坞体为巨大花岗岩石砌成,坞口设有水闸。一号船坞及其周围设施有抽水厂、机器厂、官厅、丁役房、水手房、木料房、机房等建筑,现已无存。

一号船坞

建成后的一号船坞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石船坞,仅次于英国利物浦船坞,也是远东最大的船坞。该船坞曾接受“海筹”、“海琛”、“海容”等军舰,以及美国“西能达”夹板船、法国兵舰、商船等进坞维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入侵福州,撤退时炸毁船闸,船坞由此报废。1949年以后该船坞荒废,50年代,部分石块被拆除。近年经清淤修复,船坞旧貌显现。2002年,东海舰队一艘退役猎潜艇落户此地。

一号船坞内的猎潜艇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近代中国最先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近代教育制度的新式学堂。学堂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和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后学堂”、“绘事院、艺圃”三部分。“前学堂”学习造船,亦称“法语学堂”;“后学堂”学习航海、驾驶及轮机,亦称“英语学堂”;“绘事院、艺圃”培养图纸绘制人员和技工。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培养了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工程师詹天佑、海军将领萨镇冰、邓世昌等大批人才。

原样复建的“前学堂”

福建船政还是第一架国产飞机的制造地。1918年1月北洋政府海军部正式在福州马尾筹建飞机工程处。工程处设有木胁、铁壳、合拢等车间,约有工人200多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飞机制造工厂。

飞机工程师巴玉藻等人在“戊三”飞机前留影

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先后设计建成“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各型飞机17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