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人情往来,那就是血缘关系中的宗亲家族关系。 纵观全国,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每逢过年过节,亦或者一户人家里遇到各种大小事,碰到各种困境遭遇,一个家族群里的成员,总是免不了要聚在一起,或是把酒言欢,或是商讨解决方案,充满家族气息。 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的国家,是以血缘作为纽带维持群体内部秩序的。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中国人如此重视血脉亲情关系的文化。上门探亲的时候,喝一杯节日喜酒,唠唠家常。到了清明节,也要摸着血缘辈分的关系,到坟头前烧个纸钱,缅怀祖先。 不过,即便是血缘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老话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有的人虽然是一个家族、同一个辈分的,但却出了五服,实际关系就没那么亲,讲究也就更少了。 什么是五服?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五服被认为是五种血亲关系,即在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这五代血缘关系之内的,就是五服。 简单地说,就是指高祖之后的子孙五代人。按照传统的习俗礼制要求,逢“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务,五服之内的亲属都有义务要参加。 第二种说法:五种丧服制度,也就是亲人过世之后,所穿着的五种质地不同的丧服。这种丧服制度,根据儒家提倡,强调的“孝道、孝礼”,也是封建社会等级礼制的重要体现。 也就是说,参加葬礼所穿的孝服分为五服,按照亲疏远近关系来规定所穿的材质是什么。 一般来说,关系稍微疏远一些的服细麻、熟麻,而亲者则服粗麻、生麻等。 另外,穿着丧服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六个月、三个月等。根据规定,和逝世者最亲近的人,穿着丧服的时间最长,往后根据亲疏关系,依次递减。 俗语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了了”,“一代亲、二代淡、三代不管饭”,就体现了五服文化。 不过,时代在发展,现在人们的亲戚关系远不及以前,家族观念也渐渐削减了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