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虚劳”、“溺毒”等病范畴 多因各种慢

 朱永林548cr9af 2022-08-22 发布于湖南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虚劳”、“溺毒”等病范畴。多因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反复不愈,迁延日久所致。在诸多的病因病机中,我认为,要紧紧抓住三个主要病机,即肾虚、血瘀与湿毒。

而肾虚从肾气不足到肾阳虚损,至肾元衰败;血瘀从血瘀气滞到瘀血内积,至瘀毒互结;湿毒从湿毒内蕴到湿毒上逆,至湿毒四泛,是慢性肾衰竭病机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虚、瘀、毒”的逐渐加重,是慢性肾衰竭从轻到重的根本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综合征,涉及诸多脏器,如初病脾肾,中期肝肾,后期损及多个脏器,形成肾元衰败、肝风内动、内陷心包等本虚标实的多种病机。

我在该病的四诊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经验。

问诊方面,慢性肾衰竭早期患者重点询问水肿、尿少、眩晕及一般肾虚症状;中期以后重点询问夜尿的增多和畏寒肢冷两个症状;到晚期,重点询问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小便清长无味,及各种出血倾向等;最后则出现气短不能卧、神昏谵语等。

望诊方面,遵循“望诊四要”,即“一望面色二看舌,三望舌下四甲错”。面部望诊为“望诊四要”之首,面部的色泽荣润或枯槁,真实地反映了体内脏腑,尤其是肾中精气的盛衰。

就慢性肾衰竭而言,我将面色分为较正常、萎黄、觥白与黧黑四种。即开始时面色较为正常,而后出现萎黄、觥白,至最后出现面色黧黑,病情由轻至重。二望舌,我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舌体、舌质与舌苔的表现方面,要注意虚、瘀、湿三个方面。主要为舌体胖大者为脾肾阳虚;舌质红绛者为肝肾阴虚,瘀血内阻;舌苔黄腻或白腻者均为湿毒内蕴。三望舌下,即舌下脉络。望舌下脉络主要是指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及舌下小血络等变化。短细色淡者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粗涨青紫,甚至紫黑者为血瘀,色越深者瘀越重,可结合望舌综合分析。但有时舌下脉络变化早于舌的变化。四甲错,即望肌肤甲错。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虚血瘀、气血虚弱的原因,致使肌肤不得营养,加之湿毒邪泛,所以呈现一种肌肤甲错的现象。临床上多表现在四肢,且先从下肢开始,延至上肢。

对于诊脉,在慢性肾衰竭中,首先要重视尺脉,尺脉候肾,左尺脉以决肾阴,右尺脉以决肾阳,两者配合,可判断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我认为,在切尺脉时,先要重视其“有根与无根”,有根者,虽沉而有力,有力而势柔,势柔而数缓,数缓而律齐;无根者,沉而无力,微而欲散,或浮大而空,虚弱欲绝。若左关弦细者,多虚阳上扰,右关濡弱者,多脾虚湿停,寸关尺三部俱沉细欲绝者,多为死候。

依据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上应“补肾活血”以治本、“祛湿降逆”以治标;依据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理证与治病相结合、多种治法相结合的总体治疗原则。我提出了肺脾肾三脏同调法治慢性肾衰竭,研制了益气活血降浊汤,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治疗该病,我常重用黄芪、冬虫夏草等,以补肾气,提高机体内在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改善乏力、腰酸等全身症状。滋补肝肾重用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精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重用赤芍、三棱、莪术、川芎等,因慢性肾衰竭多是血虚血瘀共见,故应养血活血共用,而选用当归、白芍等品;化湿重用士茯苓、茵陈等;降浊重用大黄;利水重用茯苓(带皮)、车前草等。同时应用大黄、青黛、大黄炭、土茯苓等制成肾衰灌肠液,每日灌肠,以助湿毒排泄,起到综合治疗的目的。#高建东讲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