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CT容易漏诊的脑出血,了解一下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8-23 发布于河南

小心别漏诊了。

硬膜下血肿位于蛛网膜和硬脑膜内层之间,典型表现为新月形液体,特征是可跨颅缝,但不会突破硬脑膜附着处。

通常发生于外伤后,少部分为自发性出血,老年人常见,CT等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为亚急性期,但贫血者的急性期血肿也可表现为等密度;

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意识丧失,急性脑外血肿患者可能出现“中间清醒期”,指受伤后保持短暂清醒,数小时后出现神经功能异常。

硬膜下血肿会导致脑皮质的血管结构内移,并轻度推移下方的脑实质。典型影像学表现各异,取决于发病时限。

出血分为急性期(6小时-3天)、亚急性期(3天-3周)和慢性期(超过3周)

随着血肿溶解,CT值下降速率约为每天1.5个享氏单位(Hu)。

若出血与脑实质相比呈等密度,硬膜下出血往往处于亚急性期,贫血(血清血红蛋白<8~10g/dI)等少数情况下的急性期血肿也可呈等密度,当密度与邻近脑皮质类似时,硬膜下出血易被忽略

对于少量急性期和混合期硬膜下血肿,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出血者,血肿随时间推移增大,如不及时处理,会加重占位效应;调宽窗宽(125-200Hu)可发现硬膜下小血肿。

增强CT能识别等密度硬膜下出血。硬脑膜强化、脑皮质静脉与颅骨分离、皮质强化均有助于显示出血

图片
左图为平扫血肿呈低密度,容易忽略,右图为增强后箭头所示皮质静脉受压内移,能更清楚显示血肿

由于血肿溶解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顺磁性成分,MRI是评估等密度硬膜下出血的极佳工具,亚急性期血肿的溶解产物由高铁血红蛋白组成,在磁共振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图片
图片

对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MRI较CT具有更敏感、更直观的优势。

来源丨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者丨疯刘才子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