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教育(8)

 四路口 2022-08-23 发布于河南

       由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的种种表现即可知晓:知识本身始终不可能解决价值观的问题。于是人的本性问题就自然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一如所有物质性质是由其最基本的粒子原子所决定的,社会的根本属性也是由其最基本的个体,即,既是单个人又体现为人的普遍性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主体,都具有人的所有特征。

       至此,我们就又回到了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话题:认识你自己。这样的话题在传说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巴菲特神庙、苏格拉底的箴言等,都出现过,但老实说,似乎西方很少有过正面的表达。倒是在古老的东方,中国人这里,讨论得是热火朝天且绵延不断。其结果也很有意思:人家西方没有怎样从理论上来认识,但得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东方人这方面的兴趣倒是怪大,可惜到末了却给唱歪了!为什么西方会有这种自净纠错能力,而东方选题针对性很强到头来却显得茫无头绪?很明显的事实,法国大革命,简直就是让一个流氓知识分子卢梭的胡言乱语给煽动起来的,当时的人们似乎已达到疯狂的程度,一天不杀人都难以平息革命所激发起来的火热激情,前后持续了近百年,到头来怎么样?再一次的拿波仑皇帝复辟终于才趋于安静。对此,德国知识分子也是兴奋不已,躁动不安,即所谓的运动在法国,理论在德国,连黑格尔这样的大哲学家也被法国的热烈浪潮而时时激动着呢!好的地方就在于整个西欧民众的素质比较高,毕竟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等口号,再加之美国民主制度确立得以参照,故逐渐地走向了正规。东方的情况应该说理性的光芒始终不曾照耀此地,知识分子圈子里边始终不能建立起逻辑思维之能力,本来先秦已经有比较好的讨论了,可到后来却是越说越不像样子,不了了之的结果就是至今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状态是如此,那么下边的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看先秦的诸子百家,从孔子开始,之所以致力于人的道德修养,显然其前提就是人的道德是存在问题的。看《论语》一书中孔子多处所发出感慨:一是在《里仁》中,“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见也。”二是在《公治长》中,“吾未见刚者。”“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过而内自讼者也。”三是在《述而》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也;得见君子者,斯可也。”“善人,吾不得而见之也,得见有恒者,斯可也。”四是在《子罕》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五是在《卫灵公》中,“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眼里看到了什么?可以说到处是有缺陷的人,倒是他推崇的人都是历史上传说中的仁人圣人。说明了什么?人之恶多于善。这种判断到了孟子那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但他之所以论辩之中坚持了“性善”的主张,一是话赶话,于是就要拼命维护,扛上了嘛,即便是自己还有些犹豫的看法于是乎就成了坚决认定的。再一是他在上述该篇中说的:“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倒将他的心底情思给抛了出来:说人性恶,会不会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逐了洪水猛兽?哎呀,后来学者于此问题的解读,大都为敷衍塞责玩弄辞藻,在孔孟两家学说中进行调和,特别是韩愈,叠床架屋,搞什么性和情区分,真真是云山雾罩,终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到了宋代二程,心学使然,想要发掘的是贮存于心底深处的理,当然就不能容忍荀子的性恶论了,于是乎孟子的性善便冠冕堂皇地站到了所谓道德的至高点。加之王应麟的《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这么一种伪善的观念第一次取得了正宗的地位。很多冷静的表述,像很有些人所持有的善恶兼论,如司马光云:“夫性者,人之所受于天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之,犹阴之与阳也。”(《善恶混辨》)《西游记》降魔黑风岭中的细节,菩萨说的:“菩萨妖怪,总是一念。”都被正统的文化所淹没或被人们故意地所忽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