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略的起点,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乔诺咨询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 作者:王栎童,乔诺战略与财经产品线咨询总监
▪ 关注乔诺之声,做行业领导者(ID:geonol)

企业的战略,每年都要做滚动刷新吗?

战略好坏的关键衡量指标之一,就看战略能否应对未来的各种变化。

举个例子,某教育培训企业发展二十几年来,一直扎根在其擅长的领域深耕,以往做战略就是要解决怎么成为行业领导者,以及进入“无人区”后如何继续开拓的问题。

但在“双减政策”下,公司的战略和经营又回到最初那个核心问题——如何“先生存、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先战略里讨论所有的工作都完全不一样了,全部都要重新思考。

近几年,很多企业也开始用BLM方法论指导做战略。但对于战略规划的起点为什么要从差距分析开始,以及如何做差距分析,还存在一些理解的偏差。如果起点都做错了,如何又能确保战略方向大致正确呢?

本文试图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 我们应该从差距分析中获得什么?

■ 如何理解差距分析的本质?

■ 我们为什么做不好差距分析?

跳过差距分析,直接做市场洞察,会怎么样?

企业每年的战略制定周期中,留给大家做市场洞察的时间并不会太长,因为无论是人力还是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便给大家2-3个月时间专门做市场洞察,也无法将所有的市场机会都看清楚,也很难应用到战略制定上。

例如,一家2B设备制造企业,在做2021-2025年战略规划期间,发动所有业务单元的核心骨干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市场洞察,最终每个业务单元也都交出了近200页PPT的洞察报告

然而,我们发现所有的洞察结论都很零碎、模糊。

虽然他们已经是该细分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品牌,但在高端市场远远落后于几大传统外资品牌,在几个主力区域的中低端市场份额也只有不到35%,而几个杂牌的份额总量合计却超过54%。

对于如何“高端化”和“清杂牌”的市场机会点描述,淹没在海量的市场洞察信息里,显得渺小而似乎不那么重要。

结果:

-在评审会上被董事长和营销VP疯狂吐槽:这么明显的差距和问题大家竟然视而不见!

-各业务单元的高管和骨干们也觉得很沮丧,感觉白忙活了一通。

所以,每次做战略如果不能聚焦关键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即便最终花费巨大精力做出了战略,结论也不会清晰,更难以落地。
因此,企业在做新一周期的战略之前,要先搞清楚:未来这5年,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企业首先通过高质量的业绩差距和机会差距分析,识别出制约企业增长的核心瓶颈,输出本轮战略周期内,企业要聚焦资源解决的核心战略问题。

如同挽弓射箭,弓已满弦,但更重要的是精确地瞄准目标,才能一矢中的。



如果企业做战略的水平还不够高,那可能会有10+条最需解决的问题。做战略水平略高的企业,一般也就3-5条。如果战略水平很高,可能就只聚焦最重要的1件事

当企业真正把这些核心问题想清楚了,战略问题也就解决了50%。如果没搞清楚,做出来的战略基本上不靠谱,因为根本不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所以说,战略应该从做好差距分析开始。

举个例子,3年前我们开始服务某家百亿级消费品企业做战略,当时他们的高管认为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已经是行业的领导者。

但是通过差距分析发现,他们在全国各区域、各地县级市场的占有率参差不齐,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的县镇级市场还不到1/5,大部分县镇级市场的占有率仅在2%-5%之间。

由此,识别出制约业绩增长的两大关键问题

1.县镇级门店数量严重不足

2.门店运营质量差、店效低

针对这两大瓶颈,该企业聚焦资源压强投入“县镇清杂”“店效提升”两大核心战略举措,仅1年时间通过门店数量增加50%、店效提升30%,就在百亿规模体量上实现了业绩翻倍增长

由此可见,通过差距分析找准业绩增长破局点,其带来的管理红利非常可观,值得大部分企业参考实践。

要做好差距分析,
先要正确理解差距分析

首先要强调的是,差距分析不等于复盘。

我们之前服务一家企业做差距分析时,他们的业务高管一上来就拿出过去20年的业务复盘、战略复盘,发表了一通“精彩的演讲”,内容大致为:我们经过哪些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难,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未来我们还要怎么做,要如何成为行业领袖。

煽情,且充满壮志,做了一道语文题。然而,对于差距和问题避而不谈,这么做就完全偏离了差距分析的本质。

差距分析有四个层次。

我们用110米栏运动的场景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假设我们的企业就是一个运动员,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奥运冠军,即行业领导者。

第一层,我们得先知道自己当前跑得有多快。跑完一轮掐秒表一看,13.05秒;这个结果就相当于我们的年度述职,假设原定跑进14秒,我们超过了目标很多。

但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就没有差距了呢?

第二层,我们就要看看入围奥运赛场的资格,是要跑到多少?至少要跑过近10届奥运冠军的平均水平——13.秒07,这就相当于企业的速度要跑赢行业的大盘。

好像我们的速度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是不是没差距了?

第三层,我们得知道距离世界记录还差距多少?我们是否完美,不完美是相对谁来说的?这就是我们企业与行业标杆的差距是多少,我们超过行业标杆了么?

很明显,跟世界记录保持者刘翔的12.91秒还是有差距的。

第四层,假设我们真的跑进了12.90秒,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放眼看去好像没有对手了,这时候衡量差距的标尺是什么?——是人们对新世界记录诞生的期待,以及自己能再创新记录的梦想。

就像企业成为行业老大后,市场占有率绝对第一,碾压所有的竞争对手,但市场份额的背后是客户的期望。我们真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吗?

所以,即便是进入“无人区”还要继续前行。我们一年做成业界老大,还要问问有没有错过什么机会。

而不是说我们完成了任务,跑赢了大盘,世界第一,就没有差距了。

我们做战略时,首先给自己拿几把尺子去量一量,总会找到实际的差距。

既然差距分析那么重要,
为什么我们还是做不好?

首先,是缺文化

我们不愿意面对差距,不想面对过去的失败和血淋淋的事实。作为上级怕伤了下面的士气和自尊,作为下级是怕丢了面子和位子。

这背后缺的是敢于自我批判的文化,也没有闻过则喜的习惯。

其次,是缺方法。

我们不知道如何把问题层层分解剖析到根因,更多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象,或以结果代替根因,也做不到归因于内。

例如,我们的业绩没有完成,是因为没有好的产品支撑打不过竞争对手,营销方面广告投放不足,对客户的品牌影响力不够,供应链没有做好协同及时交货等。

最后,把差距分析做成了,对其他兄弟单位不给力的抱怨。

第三,定错目标

一方面,企业最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不具备挑战性,轻松达成后,就认为没有差距。对标的对手也不找真正的标杆,而是跟自己同一梯队甚至往下的对手去PK。

曾经我们遇到一家企业的领导者,将自己企业的目标定位成“做行业第二集团军里的龙头品牌”,对标的就不是行业标杆,总沉浸在自己领域的相对成功里,认为没有差距。

我们辅导企业做差距分析,最担心的一件事是:“我们做得非常好,我们就是标杆,没有啥问题。”

在这里也提醒行业的领导者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诺基亚手机最后卖给微软的时候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我们输了”;

三星手机自NOTE7爆炸隐患之后几乎退出中国市场。

他们都是曾经的No.1,但显然他们并没有将客户更新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当做行业领导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最终在“我们没有差距”的自嗨中走向没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