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大简《仲尼说》中的四个“堇”字试释

 小藏身馆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最近出版了第二期,目前我还没看到正式出版的纸书(在国外不好买,可能定价不便宜,也买不起),从网上看到的一些图版来看,其中有《仲尼曰》一篇,总共十三支简。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讲话,每句起首都是“仲尼曰”,和今本《论语》的“子曰”一样。所以学者多认为,这是最早的《论语》。从内容来看,有些见于《论语》,只是字句略有不同。我刚才浏览了一遍,对其中出现的四个“堇”字有点看法,于是打开公号,把我这点看法阐述一下。

首先,我把出现这四个“堇”的简文抄录如下(宽式隶定):

1、第5-6号簡:仲尼曰:“回也汝幸,汝有过,人不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汝有过,人弗疾也。”……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其仁。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其不仁。”

 2、第10~11号简:仲尼曰:“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辑)以卑(避)戁(难),静处以成其志。伯夷叔齐死于首阳,手足不掩,必夫人之谓乎?”

上面1的后半段,我看到网上侯乃峰先生的文章所引整理者的注释说,整理者把“堇”读为“谨”,义为“恭敬”,但没有串讲句意。侯先生认为,可能因为句意确实不好理解,所以整理者回避了。因此侯先生自己串讲了一下,他说:

整句簡文的意思當是:孔子説:“作爲仁者,如果對於我沒有施予什麽恩惠,我也就沒有必要對他表示恭敬;如果有不仁者對於我施予恩惠,我對於他的不仁之舉也不會表示恭順。”

侯先生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呢,他认为:“不仁不惠於我”這句簡文,原本當作“不仁而惠於我”,抄寫者將其中的“而”字誤寫作“不”,就成爲今本的面貌了。但我觉得这样解释也是有问题的。孔子是圣人,道德品质肯定比一般人高尚,至少嘴上会比一般人高尚,如果他振振有词地宣称,说一个仁者没有把仁惠及到我身上,我就不恭敬他,这道德境界就太低了。就好比说一个慈善家向社会捐出了几十亿,但因为我没有分到一分钱,我就不尊敬那位慈善家。一般人都不好意思这么说,何况孔子。再说“谨”作为“恭敬”意思讲的时候,一般后面不直接接受施者为宾语,只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比如“谨遇之”。所以,侯先生的解释恐怕也是有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原简文没错,细玩词义,简文的意思应该是:如果一个仁者,他的仁没有惠及到了我,我也不会否定他是仁者;如果他的不仁没有落到我的头上,我也不会否定他是个不仁者。这样才意思通顺。圣人就应该如此,你做了好事,我没得到好处,难道我就该否认你做了好事吗;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虽然我没有受害,难道我就不该谴责你吗?道理是很浅白的。

但这几句为什么会难以理解呢?关键是“堇”字,可能大家觉得不好破读,如果释为“谨慎”,上下文自然别扭。我认为可以读为“廑”或者“隐”。“廑”以“堇”为声符,读为“廑”显然没问题。《广雅·释言》:“廑,廕也。”王念孙疏证:《玉篇》亦云:“廑,荫也。”荫与覆同义。《说文》:“殣,道中死人,人所覆也”,引《小雅·小弁》篇“行有死人,尚或殣之”,今本作“墐”,毛传云:“墐,路冢也。”墐与廑义相近。

“廑”的意思是覆盖、遮蔽、隐藏,我们把这个意思代入到简文中看看。“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其仁。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其不仁。”意思可以讲通:一个人仁厚,即使我没被他的仁厚惠及,我也不会遮蔽他的仁厚;一个人不仁厚,虽然我不是受害者, 我也不会隐藏他的不仁厚。

同样把上文置换:仲尼曰:“回也汝幸,汝有过,人不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汝有过,人弗疾也。”意思是:颜回啊,你很幸运,你有过错,人家不会隐藏你的过错,你能因此自我改正;端木赐啊,你很不幸,你有过错,人家却都不讨厌你。

这和《论语》里孔子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你有了过错,大家都能看到,这是好事;你有过错,大家看不到,或看到了不愿意说,其实是坏事。子贡是孔门中罕见的商人,情商是相当高的,他有了过错,大概有不少人会帮他遮掩,但孔子并不欣赏这点。

不过“廑”在古书中不常用,所以我想,如果读为“隐”可能也行,“隐”是影母文部字,“堇”是群母文部字,影母和群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又相同。估计有同源关系,“隐”在古书上有“堵塞”的意思,“廑”“墐”也有“堵塞”的意思。“隐”有“忧伤”的意思,“勤”也有“忧伤”的意思。“隐”有“少”“微小”的意思(隐约),从“堇”声的“馑”“廑”(《说文》:“廑,少劣之居。”)“谨”“慬”“谨””都有“少”的词源义。假如我们把全简置换:仲尼曰:“回也汝幸,汝有过,人不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汝有过,人弗疾也。”……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其仁。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其不仁。”意思就更好懂了。

至于第二段简文:仲尼曰: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湿(辑)廑/隐以卑(避)戁(难),青(静)处以成其志。伯夷叔齐死于首阳,手足不掩,必夫人之谓乎?”也很好理解。侯乃峰先生也讨论过前半段,我的断句与他不同,破读也不同。比如他认为“见不善如”短句,把“”(原问从溼的右边从辵)读为“袭”,在此处断句,解释为看见不善,就像遭遇了袭击一样,(赶紧跑)。我觉得“”可以读为“辑”或“歙”,这两者都有时隐藏、收缩义,全文意思是:孔子说,看见善,就像追不上一样;看见不善,就像隐藏起来避难那样,安静家居,以实践自己的志向。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手脚都得不到掩盖,这就是指他们啊。

最后要谈谈6号简的两个“惠”字:“仁而不於我,吾不其仁。不仁不於我,吾不其不仁。”“惠”的本义是“恩惠”,所以“仁而不惠于我”,解释为“有仁但是没有把这个仁惠及到我”,是顺遂的;但“不仁不於我”的“惠”好像就不通,“不仁”这个不好的东西,怎么能有“惠”当动词呢?我看网上学人的讨论,因此把“惠”解释为“恩惠”,我则认为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用法,就像《孟子·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加”,“加多”是可以理解的,“加少”则有些奇怪。再比如楚简《缁衣》:“有国者章好章恶,以视民厚,则民情不忒。”今本《礼记·缁衣》“章好章恶”作“章好瘅恶”,前者的两个“章”,就像《仲尼曰》里的两个“惠”一样,其实一个是褒义,一个是贬义。鉴于篇幅,我这里不加申说,但这种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