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1年河南挖出一座粮仓,谷粒存放了上千年,专家取出后仍能发芽

 疯癫史鉴 2022-08-25 发布于河北

1971年,考古专家在河南地区挖出了一座粮仓,还在木板的缝隙中,收集了一些存放千年的谷粒。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专家把这些谷粒取出来后,仍然可以正常地发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粮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含嘉仓,始建于隋朝,遗址面积有40多万平方米,几百个粮窖。口径最大的一个仓窖,长达18米,深度足有12米。

史书上说,隋文帝末年,朝廷在各个粮仓里存放的粮食,可以让国内百姓至少使用50多年。

唐朝的时候,朝廷往粮仓里大量囤积粮食,据说天宝八年时,含嘉仓所有粮窖中的粮食储量,加起来大约是583.3万石,堪称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粮仓。

因为历史的不断变迁,含嘉仓逐渐被人废弃,但是粮窖里的粮食,并没有被人全部带走。

考古专家对160号粮窖进行考古挖掘时,就在土层里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米粒。这些粮食尽管已经保存了上千年,但是看起来仍是粒粒分明。

专家对此特别惊奇,专门拿了一些样本,到有关部门进行鉴定,结果大家发现,里面的粟米,有一大半还是有机物,没有完全碳化。

更令人惊奇的是,部分粟米接触正常的空气后,只过了短短3天,就发芽了。工作人员把发芽的粟米放入栽培土里后,很快就长大了,甚至是抽穗。

要知道,这可是存放了上千年的粮食啊,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粮食只能存放几年,时间长了就不能吃了。因为粮食会逐渐腐烂发霉,彻底丧失食用价值。

既然如此,含嘉仓里的粮食,为什么存放了上千年还有生命力呢?专家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粮仓里的谷物,能保存上千年不坏,跟粮仓里的特殊环境有很大关系。

古人修建的粮仓,都是进行过特殊处理的地方,挖好粮窖后,古人除了要夯实底部之外,还要用火不断地烘干窖内环境,尽可能减少里面的水分。

此外,古人还会在粮窖里放很多草木灰,用来吸收残余的水分。草木灰上还要放一层木板,然后再放草席,均匀撒上各种谷物的谷糠皮糠后,再铺上一层草席。

这种铺盖一层草席,放一层粮食的存放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粮食。就算是其中几层粮食因为保存不当出现发霉现象,也不会毁掉粮窖内所有粮食。

粮食放好后,古人还会在粮窖最上方用石头密封,让粮窖变成一个密闭的环境。在这种状态下,谷物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保存状态一直很好,就算是已经过了上千年,也没有遭到太过严重的破坏。

论科学技术,古代确实不如现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人就不聪明。恰恰相反,古人在没有先进仪器辅助的年代,用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很多令现代人都瞠目结舌的奇迹。含嘉仓粮食千年不坏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含嘉仓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等,对现代考古研究和粮食存储,都有极大的意义。

为更好地保护含嘉仓,有关部门在当地修建了机房,增添了很多保护设施。如今含嘉仓160号遗址已经不再对外开放,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到里面进行保护和研究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