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1年,考古队在洛阳发现千年粮仓,大惊:谷粒居然还在生根发芽

 四季视野 2023-09-29 发布于北京

1971年,在建设洛阳焦枝铁路期间,一施工队在老城北地区,挖掘出十多个形状怪异的大坑。河南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挖掘出古代墓葬群并不稀奇。

起初,工作人员都以为挖出了古墓,马上报告给了当地文物局,可是当考古人员进行保护性发掘时,却发现了一座距今1300多年前的粮仓,它就是始建于隋朝的国家粮仓含嘉仓。

如果说发现隋代国家粮仓,已经足够震撼整个考古界,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绝对可以震惊全世界。

当考古学家将这座粮仓中的谷粒,带回实验室培育3天之后,居然发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原来,这些沉睡千年之久的谷粒,不仅生根发芽了,而且还长出了娇翠欲滴的嫩苗。

跨越千年的生命延续,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这个惊人的发现,足以被载入世界考古学和生物学史册。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在农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就深刻地意识到了,粮食对社会民生的重要性远重于泰山。

洛阳作为驰名已久的十三朝古都,曾是很多朝代的皇家乃至国家粮仓所在地。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自古就有天下粮仓尽出河南的说法。

早在隋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三座国家粮仓,含嘉仓、洛口粮仓和永丰仓。其中,河南就独占了两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级粮仓,这足以彰显出河南的中枢命脉地位。

隋朝建立之后,洛阳的地位是仅次于都城长安的陪都,当年,隋炀帝曾多次提出要迁都洛阳,原因就在于洛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食。

隋朝统治者深知粮仓富而天下足的道理,为此特地在洛阳选址,建造了一座号称“天下第一粮仓”的含嘉仓。

据史料记载,含嘉仓大约有43万平方米之巨,包含400余个大小不等的分层仓窖,最大的仓窖口径达18米,最深可达12米。

小窖可存粮食数千石,大窖的存储量达到了惊人的1万石以上。按照隋朝的度量单位,一石粮食约合现在一百多斤,如此庞大的粮食存储量,从侧面彰显出了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力。

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统治初期,仅含嘉仓一个国家粮仓的总储粮量,就达到了近583.3万石。

如此庞大的惊人储粮量,几乎占到了当时社会全国粮仓的1/2左右。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证明,含嘉仓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最大粮仓。

此后,含嘉仓历经隋、唐、宋三个朝代,使用寿命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后来,在历史沿革以及战乱中逐渐没落,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却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当时,一个建造铁路的施工队正在挖掘路基,结果工人在不断往下挖掘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个隐藏了上千年的粮仓。

当考古学家赶到现场,并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时,才终于揭开了含嘉仓的神面纱。

原来,在这座距今1300多年的古代粮仓中,居然还储存着完好的粮食。

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考古学家将粮仓中的谷粒带回实验室,希望通过人工培植的方法,看一下是否还有存活的可能性。

结果,短短3天之后,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谷粒,居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们居然生根发芽了,这绝对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经过考古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隐藏在这些谷粒背后的秘密。

含嘉仓选址存在重大科学依据,这座粮仓的位置处于地下水位之上,所以土质十分干燥,非常适合储存粮食。

除此之外,仓窖的形状类似一个倒着放的圆锥形,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的储存量,还能起到防水、隔潮的作用。

仓窖内部的分层也十分考究,并且用草灰、木板、谷糠等防潮物质填充。

最后,以石头和黄泥的混合物,将仓窖的入口进行严密封闭,继而在延长粮食保质期的同时,还能避免粮食变质。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虽然无与现代社会相提并论,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老祖宗的智慧。

他们用看似老土的方法,让这座历经千年岁月变迁的地下粮仓,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