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1年,当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时,

 采菊东篱下肖秦 2023-11-03 发布于河南
1971年,当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时,里面竟是满满一整窖60多万斤的粮食。专家将谷粒带回去种植,三天之后,他们惊呆了:种子竟然发芽了!这究竟怎么回事呢?
 
1971年,河南洛阳一处古迹惊现沉睡了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当年,洛阳焦枝铁路施工人员无意中发现了十几个六角形大坑,起初以为是古墓,但专家查看铭文后,惊讶地发现这里就是隋唐时期最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
 
考古专家立即组织发掘,看到满目疮痍的古迹,不禁感慨隋唐盛世已毁于战火。当他们打开一个粮窖木板时,更是惊呆了,里面竟然装满了一整窖约60万斤完好的粮食!这些经过千百年沉睡的谷物,没有像想象中全部腐烂,反而仍保持原貌,每个粒子都分明可辨。
 
经过带回谷粒并进行培育后,令专家们感到惊喜的是,这些谷粒能够正常发芽,成长为人高的稻苗,并且结出了丰硕的禾穗。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惊奇,因为这一现象在当时是未知的,没有人能够解释其中的奥秘。
 
含嘉仓是什么来历?它又蕴藏了哪些历史故事?为解开这份惊喜之谜,我们不妨回溯它的历史,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精神。
 
根据历史文献记录,含嘉仓始建于公元605年,是隋唐时期重要的粮食储备场所。那时,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相对短缺,因此需要从江南地区通过水路运输补给。而洛阳处于运河的战略要地,使得粮食可以方便地从各地汇集于此。
 
隋炀帝曾命令在洛阳城内建造含嘉仓,其目的是储备粮食以应对战争和灾荒。据传,含嘉仓的储粮量曾高达近600万石,占据了当时整个国家储粮量的一半,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粮仓采用了与地势、地表积水高度相适应的选址,还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窖洞储粮法。 400多个圆锥形的粮窖排列有序,最大的能储万石粮食,这在当时可谓巨大无比。
 
历经沧桑,这些辉煌一度只存在于文献中,然而考古发现使隋唐盛世的景象重现世人眼前。时隔千年,我们得见古人工匠们辛勤耕作的成果。这些发芽的谷物,同样也萌发出我们对历史的兴趣与探索欲。
 
如此巧妙的储粮方法,为何能保留粮食千年不坏?经专家考证,古人智慧的储藏技术是关键所在。
 
他们选了个好地方建粮仓,干燥通风,地势高,这样就不怕地下水了。粮仓设计得像圆锥形,这样容易封存,窖壁还涂了油泥,防止潮湿。
 
储存方法也很特别,叫“席子夹糠法”,就是在窖底铺炭灰和草席,然后把粮食和谷糠一层一层地放进去,这样既保暖又通风。最后,用土封住口,就不怕外面的湿气侵入。
 
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耐心,正是他们不懈探索,才创造出如此精妙的储藏方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能保留种子千年不腐,可见古人审慎和责任的工作态度。
 
如今,我们享受着机械化收割和保鲜冷藏的便利,却也应当传承古人的精神。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他们那种不轻言放弃的恒心与毅力。只要我们能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新的奇迹。
 
含嘉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隋唐盛世的印证。我们要感恩历史,并发扬光大古人的精神遗产。相信通过代代相传,我们终将开创出属于当代人的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