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四位一体”理论探讨小建中汤治疗郁证机制

 昵称32461016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编辑推荐语


“四位一体”理论是研究经方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源自中药的药性理论,由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衍变而来,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辨识经方。作者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分析小建中汤,并从中发现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诊疗思路
图片
【摘要】“四位一体”理论是以“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分析和辨识经方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经方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探讨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郁证发病以脾胃虚弱为重要影响因素,小建中汤通过“性、位、势、证”四位共同发挥治疗郁证的作用:方性为温热,其味甘甜,可补脾胃之虚,温阳气、补气血;方位为脾胃,归经入于脾胃,可滋补其阴精阳气,有固护中州、调和营卫的功效;方势为向内向下,温补与辛散并行,且以温补为主,其整体趋势为泻肝木补脾土,可治疗肝木克脾土之腹痛,有疏肝补脾的功效;方证为脾胃虚弱、阴阳气血不足之证,可有“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虚劳里急”的临床表现,其适应证包括间歇性腹痛、虚劳、失眠、焦虑、烦躁等。运用“四位一体”理论分析经方,并结合郁证的影响因素探讨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对现代临床应用及发展本方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证是现今社会较普遍的一类情志疾病。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缺乏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违背《黄帝内经》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规律。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带来的诸多压力,导致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大幅提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郁证一般多从心肝入手论治,较少涉及脾胃。而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由于饮食劳倦忧思等因素极易导致脾胃受损、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引起阴阳失调及虚劳类病证,导致郁证等情志疾病发生。结合郁证的影响因素分析小建中汤“性、位、势、证”四方面的特点,可总结得出其治疗郁证的机制。

1 何为郁证

图片

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泛指一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多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调、七情内伤等引发。狭义郁证是指以情绪、心理为主要因素而诱发的疾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不舒致病。临床可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喜哭、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失眠或早醒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典型表现。这里论述的为狭义郁证。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发现其与现代西医学上的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一般都有以下四类典型症状:第一类是心境抑郁、兴趣减退的情绪症状;第二类是对自我评价过低的认知症状;第三类是对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主动性的动机症状;第四类是部分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隐藏较深的躯体症状。郁证多是因心理压力过大等内部因素或各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引起的,治疗这种疾病单从心理上对患者进行劝说、疏导,往往不能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需要借助药物来调节心理上的不良状态。近年来采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对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与郁证相符的患者进行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对部分重症抑郁症患者投以小建中汤治疗,多数患者于服药12周后出现效果,对于轻度意志减退的病例则有速效,且无不良反应。

图片

2 郁证的病因病机

图片

“郁”有停滞不通畅之意,可反映人体气血郁滞的状态。郁证为机体气机紊乱的表现,多由情志因素诱发,病位涉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于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或素体虚弱致脾不运化、痰浊内生,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五脏之气郁滞,导致身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身体反过来影响心理,继而诱发诸多情志疾病。除情志因素外,体质状况也是郁证发生的重要因素。《沈金鳌医学全书》中的《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云:“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也。”由此可知郁证的发病与机体自身“脏气弱”密切联系。此外,阴阳之气的匮乏也是引发郁证的重要因素,其中阳气郁滞是郁证的基本病机,阳气虚弱是重症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郁证病机关键多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脏腑气机失调。忧思郁怒,损伤肝气,则肝气郁结;思虑过度,损害脾气,则脾失健运;七情过极,损耗心气,则心神失养。忧思过度可损害五脏气机,尤其对脾胃之气损伤最严重,思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相关脏腑的运转均依赖脾胃之气血供应。郁证的发生与脾胃气血化源不足有密切联系,而小建中汤可温补中焦脾胃、化运中焦气血,使气机周流、气血充足,可有效减少郁证等情志疾病的发生。

3 小建中汤与“四位一体”理论

图片

3.1 “四位一体”理论概念阐释

“四位一体”理论是用来研究经方的一种思路和方法,该理论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辨识经方,使经方更全面、立体地应用于临床。这一理论源自中药的药性理论,由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衍变而来。每张经方都包括了“性、位、势、证”四要素,经方之“性”类比于中药的四气五味,指的是经方中寒、热、温、凉四气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性;经方之“位”类比于中药的归经,指的是经方功效所到达的人体部位,包括内外表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经方之“势”类比于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经方的功效趋向,诸如上下、开合、内外、升降、补泻、发散、收敛等;经方之“证”是指经方的适应范围,包括经方的功效、主治证候等,证既包含具体的病证,又包括从临床总结得出的病机。

图片

3.2 小建中汤概述

小建中汤为张仲景“建中”名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组成。该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均有记载。《伤寒论》第98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烦,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上论述的都是小建中汤证的具体表现。根据小建中汤的条文,可知其主要功效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证候有心悸、虚烦、腹中急痛、梦中遗精、手足心烦热、口舌干燥等虚劳表现。

3.3 小建中汤“性、位、势、证”辨析

3.3.1 小建中汤之性  沈明宗曰:“呕家乃因湿热素盛,建中之药,甘能助满,故不可用。”《伤寒论》中也有记载:“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倍用芍药加入饴糖而成,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因此小建中汤之性甘温滋腻,忌用于因湿热阻滞中焦引起的呕吐以及阴虚内热患者,以防滋长其温热之性。

小建中汤之性味主要受该方药性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以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小建中汤以虚证为主,宜用甘味药来补益。方中大枣、饴糖、甘草甘温之品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饴糖为该方之君药,性味甘温,首载于《名医别录》,言其“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黄元御《长沙药解》记载其“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具有温中益气、缓急止痛的功效。大枣也为性味甘温之品,《神农本草经读》言大枣“气味甘平,无毒”,又言其“安中养脾气,平胃,通九窍,安十二经……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具有补血益气、安神宁心的功效。生姜性味辛温,与大枣相合,可生脾胃之气兼调和营卫气血。甘草味甘性平,蜜炙甘草具有和缓之性,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有效缓解腹痛痉挛等病证。桂枝辛、甘、温,有温阳祛寒的功效,与甘草、饴糖相配,起辛甘化阳之功;芍药味酸苦、性微寒,该方重用芍药,突出其养营阴、止腹痛的作用,与甘草、饴糖相配,有酸甘化阴之效。诸药相合,可调和营卫,滋补脾之阴精阳气,同时补益中焦脾胃之气血。

图片

3.3.2 小建中汤之位  《证治准绳·杂病》云:“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必以此汤温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小建中汤名为“建中”,说明其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脾胃。方中桂枝辛温,可振奋脾之阳气;芍药酸寒,可滋补脾之阴液。两药相合,调和营卫,促进中焦脾胃气机之运转。辛温之生姜助桂枝以通阳化气,甘温之大枣佐芍药以滋阴和胃,甘草缓和之性可补益脾气,帮助恢复脾胃气机运化之功。《医宗金鉴》指出,小建中汤之“小”在于“小小建立中气”。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变方,表邪仍未完全消失,故“不敢大补,仍以桂枝和荣卫”,倍用芍药并加入饴糖,以“调建中州”。《伤寒论》中论述感寒之后若出现“心悸而烦”之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说明小建中汤证之“心悸而烦”是素体脾虚,又感受寒邪后的具体表现,该证属太阳太阴之表里同病,根据表里同病治疗原则,里虚多者宜先里后表。小建中汤重在调补中焦脾胃,不在解“伤寒表邪”,不必如桂枝汤一样“啜稀粥温覆令汗”,只需固护中州,调和营卫,则津液自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图片

3.3.3 小建中汤之势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饮食要先经胃的腐熟,脾之运化,再经由脾的升清功能把精微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小建中汤方中桂枝、生姜的辛温之性都有向外、向上发散的趋势,而该方中桂枝用量小于芍药,不走表而走里,通里阳,故能振奋脾之阳气,促进脾之升清,以利运化。方中芍药酸苦微寒,有向内收敛之势,其酸敛之性有助于养营阴,调阴血,促生脾之阴气,且柔肝止痛,可有效缓解腹痛。方中之饴糖,《本草约言》称其为“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可补脾之精气,同时化生胃气,运化中焦脾胃,具有缓急温中、补虚止痛的功效。方中甘温之大枣、甘草都可健运脾气,促进中焦脾胃气机的运转,帮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论》对《伤寒论》中“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小建中汤方中酸寒之芍药可泻肝木以补脾土,甘温之饴糖与炙甘草皆可补养中焦脾胃。寒水邪气借肝木之势侵犯中焦脾土,故有“脉弦而腹痛”的表现;辛温之桂枝可借助芍药泻肝木的力量来消退寒水。方中生姜和大枣味甘辛温,具有发散之性,其趋势作用于太阳之经表。该方诸药整体之势为泻肝木以补脾土,使中焦脾胃气机正常运转,这也是建中之名的由来。从六经角度分析小建中汤可知其与太阴、厥阴、少阳三经都有密切联系,气机的升降失司与厥阴风木郁而不升以及少阳相火郁而不降有关,而二者都受太阴脾虚影响。方中大枣、饴糖、炙甘草皆为甘温之品,可作用于太阴脾土。肝木克脾土则易腹痛,方中芍药入厥阴、少阳之经,可平肝木、清少阳、止腹痛、疏利脾土。由此可知小建中汤整体之势在于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胃气机正常运转,则中焦健运、阴阳相和、气血调畅,愁苦悲忧等不良情绪自然消弭于无形之中。

图片

3.3.4 小建中汤之证  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阴阳失调所致虚劳、心悸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云:“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小建中汤条文中的“阳脉涩,阴脉弦”分别反映出阳气和阴精之匮乏,即气血不足,进而引起“腹中痛”的病证。小建中汤“腹中痛”之证即是脾之阴精阳气不相协调的外在表现,而出现“心悸而烦”之证,多是因邪气内陷于心脏,扰乱心神,心之血气为之耗损,阳气微弱则心悸,阴精不足则虚烦。《灵枢·终始》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针对阴阳失调的病机,可借助小建中汤甘温之性以实现阴阳之气的动态平衡。此外,小建中汤方证还有“虚劳里急”的表现。“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根据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记载,“里”指一种虚脉,而“急”是包括眩晕、心悸、气喘、口渴、遗精、亡血和腹痛的多种表现。里急现代多用来指两类症状,一是间歇性腹痛;二是指一种心理、情感症状。可见小建中汤不仅适用于腹痛、虚劳等证,而且适用于心烦、急躁等心理、情绪问题。

4 讨论

图片

4.1 郁证与中焦脾胃的关系

情志因素是郁证发病的诱因,思虑太过是导致情绪郁闷、心境低落的主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有言:“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脾与思,五志之相应也。劳思过,则有害于脾气,脾气受害则中焦气机郁滞,脾升胃降职能失司,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后天之本功能失常,而后百病丛生。《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的神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供养,作为一种高级情志活动,“思”有赖于脾胃供给的气血作为必要物质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旺盛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强健,脾胃气机的调畅是其健运之根本。由此可知,郁证等情志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化生之气血有密切联系。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脾胃气机不能正常运转,导致人身之气血无法畅达全身。气滞郁结、血行不畅,导致郁证等情志疾病的发生。

图片

4.2 郁证与阴阳失调的关系

阴阳为人身之根本,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阴阳气的动态平衡,脾胃的运化也依赖阴阳之气的周流运转。阴阳失衡,气机失调,则会引起人体情绪及行为的异常改变。《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阳为天之气,阴为地之气,阳主外,阴主内。外邪六淫之气多伤人之阳气,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引起的内伤杂病多伤人之阴气。阴阳之气不足,则脾之阴精阳气随之受损,易致脾胃虚衰、气血化源不足,引发抑郁情绪。因此,郁证的发生与阴阳之气的匮乏有密切联系。临床所见如心情抑郁、悲伤欲哭、精神恍惚、少气懒言等表现多与阳气不足有关,心烦易怒、潮热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多与阴精缺乏有关。阴阳互损,阴寒内盛,则伤阳气,阳气不足,日久则阴气无以生化;阳热偏盛,多伤阴气,阴气不足,则阳气随之消耗。阴阳失衡,则易出现抑郁烦躁、失眠乏力等阴阳两虚的表现。由此可知,阴阳失调也是郁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病机。

4.3 郁证与虚劳的关系

脾胃受损致五脏六腑气血俱伤,日久则成虚劳。有关虚劳的论述,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述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五劳之伤,《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也有“精气夺则虚”的虚劳相关论述。《素问·调经论》又云:“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阳化气、阴成形,气血是阴阳的具体表现,而虚劳又是气血阴阳俱不足的表现。气血阴阳亏虚,则心神失养,从而引发郁证等情志疾病。由此可见虚劳也是郁证发病的重要因素。《千金方》指出,男女因长期过度劳累或重病久病后未恢复而导致的虚劳,常有四肢重滞乏力、心中虚烦而悸、口干舌燥、面色萎黄以及不思饮食、胸胁胀闷、腹部满胀、头重而痛、多卧少起等表现,其中心中虚烦而悸、不思饮食、胁肋胀闷、多卧少起等症状与郁证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说明虚劳确实会引起抑郁等情绪的发生,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致病因素。

图片

由此可见郁证的发生与脾胃虚弱、阴阳失调、虚劳密切相关,小建中汤可针对此类病机有效治疗郁证。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可用来治疗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疲劳、纳差、易饥等表现的情志疾病,且预后良好。张玉莲等用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33例,总有效率95%,且不良反应少。刘永光治疗1例由外感后导致的汗出、心中动悸、神烦不得眠的患者,予小建中汤3剂表证解,睡眠好转。尾崎哲等运用常规疗法配合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状态伴食欲不振患者16例,结果16例患者抑郁情绪均改善,有效率100%

5 验案举例

图片

患者,女,36岁,20201023日就诊。患者于2月份自感胃部不适,常饭前腹痛,呈间歇性发作。自诉情绪抑郁、倦怠乏力、精神欠佳,且伴胃部胀满、时有泛酸,小腹部及腰部酸痛明显,且胸胁胀闷、失眠多梦、焦虑易怒、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今日因情绪抑郁、胃脘胀痛来就诊。刻下患者面颊瘦削,面色暗黄,语声低微,精神疲倦,舌质淡,苔白略干,脉弦细。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法:温健脾胃,补血行气。方用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6g,大枣3枚(掰开),生姜6g,饴糖30g,延胡索6g,海螵蛸6g,蒲公英10g,香附10g,郁金15g,栀子10g,益母草10g14剂后,症状基本缓解,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异常。

按: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则自觉胃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中焦气血亏损,则小腹连及腰部疼痛。“胃不和则卧不安”,胃部不适极易影响睡眠。长期失眠,患者易感疲倦乏力,精神欠佳,同时伴有胸胁疼痛、烦躁易怒等表现。长此以往,极易诱发郁证等不良情绪。该患者主诉为胃脘胀痛、情绪抑郁,小建中汤之性甘温,有缓急补虚之功,其作用部位为中焦脾胃,整体趋势可升降气机,补益中焦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损的病证。运用该方可有效缓解患者胃部不适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图片

6 结语

图片

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思虑过度,易致脾胃虚衰,脾之阴精阳气随之不足,脾失运化、气机升降失司,则气机郁滞中焦。此外阴阳失调也会引起情志的改变,导致郁证的发生。脾胃虚衰以及阴阳受损易引发虚劳,虚劳又是情志致郁的重要因素。小建中汤作为补益中焦脾胃的经典名方,对以中焦脾胃虚损、阴阳气不相协调及虚劳为病机的病证有显著疗效,可以恢复脾之阴精阳气,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调补整体阴阳的平衡,治疗五脏阴阳虚损类病证,因此能够针对以上病机治疗郁证。依据四位一体理论,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分析小建中汤,可以更全面、立体地把握本方,并从中发现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诊疗思路。此外,郁证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更应注重个人情志的调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有效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正如《景岳全书·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所说:“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则得一日,忧一日则失一日。但使灵明常醒,尚何尘魔敢犯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