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329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28 发布于浙江

第329条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乃阳回欲和,求水自滋,作解之兆,当小小与之,以和其胃,胃和汗出,自可愈也。若多与之,则水反停渍入胃,必致厥利矣。

集注

张璐曰:阳气将复,故欲饮水,而少少与之者,盖阴邪方欲解散,阳气尚未归复,若恣饮不消,反有停蓄之患矣。

汪琥曰:厥阴有消渴一证,不言自愈者,盖热甚而津液消烁,虽饮水不能胜其燥烈,乃邪气深入未愈之征也。而此条之渴欲饮水与之愈者,盖其热非消渴之比,乃邪气向外欲解之机也,两者自是不同。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水能生木、能制火,故厥阴消渴最宜之。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复而欲饮水,有内热也,少少与之,滋其渴燥,必当自愈。阳气初复,未可过与,以伤胃气也。此白头翁汤之轻者。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厥阴之病,最忌寒湿,寒湿太盛,则少阳阳热为水邪所遏,故常有下利不渴之证。惟其寒尽阳回,胃中阳气合胆汁而化燥,然后渴欲冷饮。但微阳初复,不能多饮,故曰「少少与之。」所以不用人参白虎汤者,则以厥阴之渴,若死灰复燃,涓滴可灭,不似阳明之渴,势若燎原,非一勺所能奏功,故厥阴之渴,无人参白虎证。又按此证必出于下利之后,与太阳证汗后之渴略同,皆为胃中液虚生燥,故欲饮水者,皆当少少与之,以和胃气,但使胃气一和,已无余病。惟厥阴一证,下利止后,三焦水邪尽泄,不似太阳汗后,尚有寒水留阻膈上,使津液不得上行,故厥阴之渴,亦必无五苓散证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厥阴病阳气来复的口渴证治。

这一条从字面上讲很简单,往理论上发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会出现消渴,喝点儿水是不会好的,少少与之,愈就排除了寒热错杂证。其二,厥阴寒证如果阴退阳复,就乐意喝水了。稍稍喝一点儿水,起到和胃润燥作用,病就好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厥阴病是津液虚,欲饮水自救,所以渴,渴了就稍稍给点水,就能够好。从这一段来看,提纲里所讲的消渴就成问题了,因为稍稍与饮就能好,可见不是消渴,即便是有消渴,也不是厥阴病普遍都存在的。

这个厥阴病非常简略,就这四条,以厥阴病起头的就这四条,从这以下就没有厥阴病了,从题首就看出来了,底下不是论述一个主题。前面都是论厥阴病,以下的条文在这个《玉函经》是不同一章,这个《玉函经》的编制与以前差不多,一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最后出的方论。《玉函经》内关于论伤寒这一章,也是有这个部分,可是到第四条之后,它另立一个题目,就叫辨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那怎么出了个第十呢?它这个书呀,在太阳篇就给了三篇,从太阳到厥阴是八篇,但旧编制把痉湿暍三个病变成一篇,放在六经之前了,就九篇了,那么在九篇之后,又立一篇,所以叫第十篇,就是辨厥利呕哕四病。

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下边呢,的确一点都不错,开始是论治厥,再论治利,再是呕、哕。可是这四种是杂病,应该放在后一卷,为什么跟厥阴病放在一起呢?这是王叔和搞的,王叔和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是对医学很有修养的人,他收集仲景遗论,在编书的时候一看呀,这个前五经病后头都有证治,但厥阴病没有,他一看后头像似论厥阴的,尤其根据前面的题纲及后头的乌梅丸,很像说的是厥阴病,所以有的就把它放在厥阴病后头了。可是因为三阳三阴病后头搁个杂病,它又想这又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本来三阴三阳篇论的是治疗伤寒嘛,搁个杂病,他认为也不对,所以附在厥阴篇之后。皇甫谧看了,知道这是有问题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了,发汗吐下,能有皆有,他看也不对头,所以有一种本子就是放在厥阴病里头,另一种就像是《玉函经》仍就隔开,让后人可以研究,这是王叔和的意思。一方面他以为第十篇是杂病,不应该在六经之后有这个,可是这里头有些像似是论厥阴病的,但有些绝不是厥阴病,所以同是他编的二本书,却有所不同。

《玉函经》是在成本及宋本以后才发现的,所以成无已到这个地方就胡说八道了,所以只要是把后面的当成厥阴篇就没法讲了。其实根据书的这个提法看,厥阴病只是这四段,底下这个还是《玉函经》那个辨厥利呕哕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张仲景为什么在此书之末附带一个杂病呢?我们看看这个杂病说的是什么,这个厥利呕哕全是与胃有关的一种症候,胃是生之本,前头讲了胃气存而生,胃气绝必死,所以治病必固护胃气,陈修园认为仲景用药喜用甘药,以甘调之,就是重视胃气,六经讲完了,特地拿出这一章给六经做总结,说明不能把胃治坏了,胃是一个主要的关键,所以把跟胃有关系的厥利呕哕这些常见病的缓急生死,搁在这个地方让大家看看。

另外还有一个用意,这六经不是专给伤寒预备的,这个表里阴阳,概括万病,是病就不会超过这个,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病理反应不是阳就是阴,所以六经就是表里阴阳,它概括万病,就用治伤寒的法子,在这里治杂病,你看后面的方子无一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

再一个是伤寒论是在汤液基础发展而来,所以很可能这六经题纲跟这个欲解时的文字就是承袭汤液的,可是张仲景看厥阴病的提纲,也认为不适合,没法子在这里头说明这个方证的治疗,那么这辨厥利呕哕病里头虽是杂病,但有些像是论厥阴,看这里头的方子像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都是可以治疗厥阴病的,所以把它搁在这里,就是补提纲之不足。

所以它有三种用意,在主经之后,有这么一个杂病篇,不过其它注家都没这么说,这是我的看法,给大家参考。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厥阴病,渴欲饮水者”?

答:㈠张仲景论“厥阴病”的病证表现是“渴欲饮水”,重点突出病变证机是厥阴肝热。㈡辨识“渴欲饮水”的病变证机是厥阴肝热伤阴,阴津不能上承滋润。

②怎样理解“少少与之愈”?

答:㈠张仲景论“少少与之愈”的目的是强调热证伤阴比较轻者,以少少饮水治津伤,则能达到津复热退的目的。㈡辨识“少少与之愈”,即热证伤阴,饮水太过,阳不化水,水变为邪,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