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市志》第五十四卷:杂记 松鹤楼“乾隆始创”牌子的推出 松鹤楼为著名苏帮菜馆,始创于乾隆年间,店史逾200余年。但是,松鹤楼“乾隆始创”的牌子,迟至40年代才挂出来,其原因何在呢?据该店店史记载,松鹤楼虽系一家老店,但很长一段时间店主只知搞好经营特色和周到服务,而未认识到自己古老店史的招揽作用。后来推出“乾隆始创”的牌子,完全是在与同业激烈竞争中逼出来的。日军侵占苏州时期,苏州是日伪江苏省省会所在,市面畸形繁荣,酒楼茶肆应运而生。在短短的太监弄,新开设的饭店有大春楼、三吴、味雅、苏州老正兴、鸿兴馆、新新菜饭馆等7家,再加上北局的月宫菜社,察院场的中央饭店菜部,观西的新雅、红叶,大成坊的鹤园船菜,连同早已开设的老丹凤、松鹤楼,共达14家之多,其中尤以太监弄最为集中,所谓“吃煞太监弄”之说,即始于此时。这么多菜馆开在一起,自然产生激烈竞争。当时,松鹤楼的技术力量接连被他店挖走,营业日下,店主面对如此困局,苦无良策。一日于烟榻上长吁短叹,旁有烟友进计日:“最近范玉山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内有大闹松鹤楼一折,何不请人写个'乾隆始创’的金字招牌,广招顾客?”店主闻言立即照办,请书法名家周梅谷写了“乾隆始创,誉满全国,和记松鹤楼菜馆”的招牌,再把门面装修一新,配上霓虹灯,入晚光彩夺目,果然具有吸引力。正是靠着这块金字招牌,松鹤楼得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老招牌的作用于此可见。 陆稿荐的由来 陆稿荐肉店为苏州著名老店之一,其历史可上推至清初,然其招牌的由来却出自一段杜撰的神话。据金畹香《闲文野帐》未刊笔记载,金的上祖曾雇一厨娘名弥姐,其夫陆蓉塘在崇真宫桥开一肉店,规模甚小,初无牌号。弥姐最擅煮肉,其夫开店后专襄店务。时店西神仙庙当家道士常至陆家肉店光顾,对弥姐烧制的酱肉尤为赞许。可惜陆家肉店的生意为都亭桥以东和皋桥以西的闹市所夺,营业日形清淡,难以为继。道士遂为之策划,编造了陆家肉店遇仙的故事,并树碑于崇真宫桥畔,广为传扬。碑文大意说:康熙二年(1663)四月初,天气炎热,有一跛足病丐,向店主陆蓉塘乞钱。陆虽屠夫,却天性慈善,见丐老且病,步履艰难,即令卧檐下,日夕与之饮食。将半月,丐已壮健,叩谢店主,谓蒙受恩德,铭感弗忘。行将别,无所报,只有席地作卧具的破秧荐一条奉赠,蓉塘笑纳之,丐飘然而去。陆顿觉秧荐异香四溢,知丐必仙人,试抽一茎煮肉,香味沁鼻,入口而化,遂以陆稿荐为号云云。碑文中所说病丐指八仙中的铁拐李,盖此种神话故事俯拾皆是。然彼时崇尚迷信,这篇无中生有的遇仙故事经道士刊碑推出之后,不胫而走,对陆稿荐和神仙庙起了相互为用的功效。加以弥姐的烹饪手段高超,陆稿荐的营业大盛。以后又出现了“真陆稿荐”、“老陆稿荐”、“大房陆稿荐”等若干家。其实,陆蓉塘无后,原陆稿荐早已收歇。后来诸店不过是利用它的招牌,招徕顾客而已。 黄天源的经营特色 黄天源糕团店,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原系浙江慈溪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堍所设一粽子摊,后赁屋开店,以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咸味猪油糕、黄松糕、灰汤粽、糖油山芋等品种应市,受到顾客欢迎。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寡妇陈氏不善经营,同治十三年(1874)把店盘给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自此黄天源店即归顾姓所有。民国20年(1931)顾将店交子顾紫封经营。顾紫封聪敏能干,至23年除都亭桥老店外,又在观前街今241号赁屋开设东黄天源,一跃而为糕团业首户,并担任了吴县糕团同业公会主席。36年顾紫封病故,由领养孙顾念椿继承。顾念椿精于糕团经营,在花色品种上颇多钻研,形成了按不同时令季节和苏州风俗习惯,供应不同品种的经营特色。如春节供应糖年糕、猪油年糕、糕汤元子,寓有一年四季高高兴兴、团团圆圆之意。农历二月初二供应撑腰糕,即油煎糕。有诗云:“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清明供应青团子。吴俗,寒食、清明踏青扫墓,禁用烟火,都食青团子、焐熟藕。农历四月十四日轧神仙,供应神仙糕。五月端午节供应粽子,咸的有鲜肉粽、火腿粽,甜的有豆沙、莲子、枣子粽,还有灰汤粽。阴历六月供应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等。七月十五供应豇豆糕,主要是祀祖。八月中秋供应桂花糖芋艿、糖油山芋、焐熟藕等。有华侨远自海外来函购买。九月九日重阳节供应重阳糕。十月供应南瓜团子。冬至供应冬至团子。除夕供应桂花和白糖糖年糕,玫瑰、枣泥、薄荷、水晶4种猪油糕。除时令变化外,还有供老人做寿的寿团(寿桃)、寿糕;姑娘出嫁有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入学有扁团子;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有定胜糕等等。特别是店中糕团大师冯秉钧所做糕团艺术品,如花好月圆、同心永爱、凤穿牡丹、梅兰竹菊、夏赏绿荷、持螯赏菊、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更受到人们好评。1980年苏州友好城市威尼斯贵宾来访时,冯作了一座“虎丘山全景”的糕团艺术精品,客人不忍下箸,带回威尼斯留作纪念。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