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理慢性肾脏病,要记住“强、中、弱”3个要点

 HAINABAICHIAN 2022-09-01 发布于陕西

慢性肾脏病的特征包括3个: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肾性血尿。

虽然水肿、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等临床表现,也常发生于肾病患者身上,但不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它疾病的患者也常见。指南规定的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是肾衰、蛋白尿、肾性血尿持续3个月。

那么,这三个肾病指标,是否具有同等的危害呢?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在肾脏的管理中,应该注意到它们的区别:

肾功能,强控制

蛋白尿,中控制

血尿,弱控制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肾功能,强控制

图片

这是因为肾功能代表着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改善肾功能、保障肾功能不发生恶化,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凡是与这个目的相悖的措施都要警惕;对肾功能虽然无害、但也没有帮助的改善措施,要调低优先级。

比如可以活血祛瘀、改善肾功能的中医药;减轻肾小球内压、延缓肾功能下降的普利/沙坦/列净类药物;阻断肾功能进展的激素/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药物。

而肾毒性药物,比如解热镇痛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代头孢、马兜铃酸类药物,则需要警惕,能不用则不用。

2.蛋白尿,中控制

图片

许多人认为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是降蛋白药物,这样认为倒不能说错,确实有降蛋白作用。不过,用它们的目的,是为了阻断炎症和肾功能进展,而降低尿蛋白是顺道的作用。急性间质性肾炎,几乎没有蛋白尿,也用激素,是为了降蛋白吗?当然不是,是为了阻断肾功能恶化。

而有的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列汀类药物等,严格来说还包括维生素D,它们可以降低尿蛋白,但不能改善肾功能(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它们有保护肾功能的证据),所以优先级就要调低。可以用它们来降血脂、降血糖,但是肾功能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能指望它们对肾功能有多大帮助,不能因为它们把尿蛋白降低了就沾沾自喜。

有的患者降蛋白心切,于是去寻找奇奇怪怪的秘方、偏方,搞坏了肾功能,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普利/沙坦类药物,会降低尿蛋白、升高血肌酐,看似对肾功能不利,为什么还能成为护肾药物?其实它降尿蛋白的幅度有限,许多药物降尿蛋白比它更显著,反而在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方面,普利/沙坦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仅看短期,它并不利于血肌酐,但长期来看,它对最终的肾功能结局有利。许多肾友认为它是降压药,或是降蛋白药,其实它更重要的身份是肾功能保护药。

近日,FDA通过了一项新药的审批规则:如果一种新药可以降低尿蛋白,即使暂时它还没有得到肾功能获益的证据,也可以先批准上市,上市后再研究其是否对肾功能有益。这条新规加快了肾病新药的研发速度,对肾友是一个有利的好消息,同时提高了尿蛋白的地位——但绝不代表把尿蛋白当做治疗目的。如果后续的临床试验中,发现患者尿蛋白降下来了、肾功能却依然在恶化,那么该药物仍然要退出肾病领域。

3.至于血尿,弱控制

图片

为什么呢?为它的风险比较小,只是在量非常大的时候,有可能堵塞肾小管(可逆的),只建议大量血尿、肉眼血尿进行药物干预。

而普通的血尿,并不伤害肾脏。回顾性研究发现,单纯肾性血尿的患者,尿毒症发生率约为0.7%,这一风险高于普通人,但比蛋白尿患者低十倍。

血尿的风险,主要在于其未来可能伴发蛋白尿,而蛋白尿会损伤肾脏,所以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当下把血尿消除了,以后不复查,有可能在出现蛋白尿时全然无知。如果当下没有消除血尿,而坚持定期复查,以后出现蛋白尿或是高血压等肾损害因素时也可以及时解除。所以血尿可以治,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但不是必须治,定期复查是更好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评价肾病治疗效果的时候,也应按照这个排序:优先看肾功能,其次看尿蛋白,最后再看血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