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岜沙——中国唯一的持枪部落

 影行人 2022-09-01 发布于贵州

“岜沙”,系侗语地名,苗语称“分送”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县政府所在地丙妹镇西南面7.5公里,海拔550米-660米之间,其中苗族人口占比98.7%,为典型的苗族村寨。属黑苗的一个支系,至今还保持着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

据澳大利亚著名的史学家格迪斯在其《山地民族》一书中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

  

  岜沙人崇拜林木,认为祖先的灵魂就附在树上,每一棵树都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越有灵性,因而在这村里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当寨子里有孩子出生时,他们就在寨子里栽上一棵幼树,让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一旦这个人死亡后则就将这棵树砍掉,并在他的坟上再栽上一棵树,这样生命就将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延续了。

  

  

  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苗胞们随时随地携带着防身武器,至今却仍枪不离身……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从古到今,岜沙从不监伐树木,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以志纪念,于树址处拨根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 “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岜沙古芦笙堂古树参天,落叶遍地,光影斑驳,是岜沙苗族同胞吹芦笙、踩歌或举行重大节日活动的一个神圣场所,它是岜沙人千百年来用双脚踩出的一方净土。芦笙堂中央,明确有全村五个自然寨各自的“领地”,“领地”的大小和布局是严格按照落户岜沙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的。每年的岜沙芦笙节都会在此地举行。芦笙节期间,岜沙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苗族盛装来此聚会,吹笙跳舞,以庆祝丰收。平时里,岜沙古芦笙堂也没有太多的禁忌,只是男女青年不能在这里谈恋爱。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一带的许多苗寨、侗寨,至今还保存着一整套传统的水稻收割、晾晒方式,“禾晾”则是其中之一。糯禾收割后,人们将数百棵糯禾做成一捆,然后在“禾晾架”上晾晒近1个月,最后收进禾仓。

  

  

  

  

  

  

  妇女头发散绾,插木梳,身着黑色对襟衣,黑百褶短裙(已婚的有白边),耳朵上的银耳环状如铜鼓,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用彩色锦带扎着绑腿。身上的衣饰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衣上领口,袖口,下摆饰有做工精致的花边和围布,围布是彩色的,形状像肚兜。这些色彩鲜艳的蜡染及刺绣,不仅是岜沙女人对生活的热情也是爱美之心在衣着上淋漓地表现,同时衣服上的这些符饰蕴含了她们世代承袭的文明讯息。

 

  

  

  “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岜沙苗人世代相传的一句谚语,道出了他们粗犷且尚武的民族精神。在岜沙,14岁以上的男子都随身带着七件装备:火枪、酒篓、弯刀、烟管、火药葫芦、腰包、花袋。火枪扛在肩上,花袋斜挎背着,酒篓弯刀等装备整齐挂在腰带上;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面色刚毅憨厚,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名为“户棍”椎髻,缠着条状头巾帕,一个现实版的江湖侠士。

  

  玉米饼夹五花肉,味道还不错,农家小炒肉,大块肉,大碗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