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三游洞佳话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9-02 发布于河南

郭进拴|三游洞佳话

行至三游洞,山壁之上刻一偶联,曰:一洞凌虚佛自在,万方多难我重来。至洞内,三石像立于厅内,乃白行简,白居易,元稹。此三子世人称之为前三游。后苏洵携其二子苏轼,苏辙游于此,世人谓之为后三游。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三游,三游,因唐代三位著名诗人途经下牢溪时,发现位于西陵峡口的西陵山上有一个天然溶洞,便在洞中置酒饮宴,留居三日,吟诗作赋,并将此洞命名为“三游洞”

正如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赞曰:“斯境胜绝,天地间有几乎?”由此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至此,探幽访古,纪胜抒怀。

今人若来宜昌观光,旅游公司常常首推三游洞。我曾在三十多年前到过宜昌,并与单位的同事一行二十多人专程到三游洞去游览,因而对三游洞的名胜古迹有一些了解,今日又一次重游,使我平添了览胜怀古的情趣。
三游洞坐落在宜昌市西北郊,虽然经历千百年来的风雨洗礼和人工雕琢,如今已成为一个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囊括了整个西陵山上的三游雨霁、二道门、洞天福地、悬崖栈道、至喜亭、山谷亭、津亭、擂鼓台、陆游泉、古军垒、望江楼、楚塞楼、下牢溪、观峡洞等近二十处景点,但她古风犹存,加之她与杜甫、白居易、白行简、元稹、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欧阳修、张飞等历代文豪武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因而每当我走近她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浓厚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三游洞风景区的大门造型为仿古门楼,朱漆门柱子支撑着淡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檐牙翻卷向上,雕花着彩,熠熠生辉,正门横额上书写着“三游雨霁”四个大字,显得古色古香,颇具唐宋风格。

第二道山门离古洞口约有十余米,用淡灰色矩形砖干砌而成,门洞呈“凸”字型,目光透视门内,可见岩壁上附着青青苔藓和茵茵绿草,门楼顶上的瓦檐几乎全都被一簇葱郁的藤蔓所覆盖,有的藤条从瓦檐上垂下来,吊挂于门楼的两边,在微风中婀娜恍动。进入二道门,明代题刻“三游洞”三个粉白色的大字便映入眼帘,字的左边有一耳洞,耳洞上方为清代题刻“鬲凡”二字,意即凡间与仙境之界限:入洞便进入仙境,未入洞则仍留在凡间。据说唐代白家兄弟与好友元稹在下牢溪不期而遇,听到山上滴泉如琴弹奏,便上山探险,发现此洞时,正是从这个耳洞爬入,进到“洞天福地”的。
“洞天福地”真是别有洞天,但见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壁岩石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断迹裂痕纵横交错,如凿如镂,钟乳石柱高高悬挂,前后两室明暗相间,洞顶呈现出天然的锅底拱状,又如一把撑开的巨伞,上面有一空圆的悬钟般奇石常惹游客注目观看,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因而自古就有“天钟地鼓”之说。

唐宋名家白居易、欧阳修、陆游早已对洞中奇观作过精彩描述,现代地质学家认定它为石灰岩天然溶洞,考证其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的前室立有多幅诗文、人物碑刻,洞的后室立着“前三游”人物的汉白玉塑像,在幽暗的光线里若隐若现,与游客们活动的身影混合在一起,仿佛古今人物同台共舞似的。洞口根根青藤倒挂,随风轻拂;棵棵绿树挺拔,挥手迎宾。在洞外看下牢溪,两岸山崖奇秀,满溪碧水绿透;斜视溪上的公路桥,犹如横跨在溪流之上、峭壁之间的一条银链,两个桥墩垂直立在桥下,支起桥梁,形似一个数学符号“∏”。
走出“洞天福地”,在山间小路旁遇见一依山面溪而建的石亭,只用两根圆柱支起,半壁嵌入岩石之中,与大自然形成的山崖浑然一体,宛若天成,雅致绰约,名曰“陆游泉”。亭前的石壁上刻有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律:“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据史家考证,陆游的这首七律写于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十月八日。

此时陆游前往今重庆市奉节县赴任,途经今宜昌市,慕名游览了三游洞,当他沿洞前石级而下时,看到岩下有一泉眼沁出涓涓细流,汇成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潭,便取潭中清冽的泉水煎茶,品尝之后,顿觉味香甘美,口感绵长,赞赏回味之时,又看见溪中的峰峦倒影,听到山间泉水叮当,触景生情,于是写下此诗。
从“陆游泉”绕道上山,躬身走过下牢溪畔一条开凿于岩石之间的古栈道,就到了临江而建,气势恢宏的“至喜亭”。这“至喜亭”恰处长江西陵峡谷口的一片绿树丛林之中,楼层叠叠,檐牙高耸,古朴典雅,堪称三游洞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游客可从亭下绕楼梯旋转而上,登临顶层,俯瞰四周风景,可见峡江绝壁悬崖比比皆是,江水波逐浪涌滔滔不绝,两岸山峰重峦叠嶂,郁郁葱葱,不禁感叹大自然天工造物,雄浑粗犷,野趣横生。


宜昌旅游景点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风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世界华人国家印章刻石园、中华震旦角石园等。传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在 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 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 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 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 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西陵峡口三游洞探幽半日游 宜昌半日游最佳选择。“三游洞”地势十分险峻,清人鲁先榜对它的描述是“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它下临深谷千尺,上有峭壁百丈;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整个山洞深约三十米,宽约二十米,高六米余,是古代地下水沿岩石层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口藤蔓倒挂,随风飘拂,好像少女额前的丝丝留海;洞中岩石褶迭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那三根钟乳石柱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洞壁间有数小洞,即所谓“洞中有洞”,但多可望而不可入,唯左壁有一耳洞,佝偻扶壁前行十余步可通于洞外。游人多从这里爬进爬出,把石壁磨得光滑发亮,饶有佳趣。后室顶部有一空圆若悬钟之奇石,以石子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由于三游洞的景色格外绚丽,故曾被古人喻为“仙洞”、“幻境”,至今洞壁上仍书有“灵区”、“洞天福地”等题刻。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游此之后甚至叹为观止,断言“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随着“三游洞”的名气就越来越大,到此一游的后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著名文人就有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王世祯等,他们效法先师,分别以楷、隶、篆、行、草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各种形式,写景抒怀,刻于石壁之上,虽然大都年久剥蚀或遭破坏,但至今洞内外尚存宋代以来的摩岩壁刻和碑文四十余件,留下了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从这些壁刻上,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和学习古代诗文、书法艺术的精华,而且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镌刻巧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在三游洞下边,有一条与三游洞齐名的溪流,名曰“下牢溪”。下牢溪清澈碧透,曲折奔流,水石相击,琤琤琮琮,如跳珠溅玉,琴鸣磬奏,至今洞壁上还留有古代“流水鸣琴”的题刻。每到雨后初晴,更加悦耳动听,景色也更为清新可爱。下牢溪宛如一条长长的绿色彩带,从北到南将三游洞萦绕,流到洞右山下注入长江。江水是黄的,溪水是绿的,在入江口接流的地方形成一股股柔软的黄绿交错的曲线。岸边有十余座瓦屋,这便是古称“下牢戍”、“下牢津”、“下牢关”或“下牢口”的旧址。

三游洞旁有小路可登山顶,顶上有一圆柱形石台,相传为三国蜀汉章武年间张飞任宜都(今宜昌)郡守时所筑擂鼓台遗址。江边另有一名为“望江台”的石台,据《东湖县志》载,为刘备义子刘封所筑城垒的遗址。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不少汉代砖瓦陶瓷残片以及少量箭镞,但未见城基,故人们认为它可能是当年守卫峡口的旧垒。登上望江台的顶端,极目四望,群山环抱。南有断江山、北有桃源山,西望巴蜀,群峰峥嵘,一线江水从天外而下,东连荆楚,沃野千里,风光秀丽。长江上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就座落在三游洞下,为古洞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