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海泛舟】俞思义︱这几个成语并非出自南京,为什么现在都算源于南京?

 陈晓春 2022-09-04 发布于江苏

这几个成语并非出自南京,为什么现在都算源于南京?

文/俞思义

【虎踞龙盘】最早出自汉·刘胜《文木赋》:“条枝摧折,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文木赋》载于《西京杂记》及《古文苑》。《西京杂记》于赋前有序云:“鲁恭王(刘余)得文木一枚,伐以为器,意甚玩之,中山王(刘胜)为赋曰……”。上面这几句的意思是:(木工制器时,断开文木)条枝折断,已剥开而且掉落,看到文木的文章(纹路),像龙盘着,像虎蹲着,又好像盘旋飞举的凤凰。”原来“龙盘虎踞”“鸾集凤翔”是用来形容木头纹理的。

可是后来,《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因以“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这一意义的确源于南京。后来干脆用来代指南京。于是“虎踞龙盘”的原始出处,不再被人记住,也不再形容木质纹理。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宋夏竦 《金陵·虎踞龙盘委薜萝》:“虎踞龙盘委薜萝,台城春雨长寒莎。”

宋·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宋·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明·王稚登《海夷八首(嘉靖甲寅)》:“金陵亦是开基地,虎踞龙盘旧业存。”

【步步莲花】“步步生莲花”原始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源自北魏吉迦叶共县曜译的《杂宝藏经》,该经卷一有鹿女夫人每步生莲花的故事,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鹿生下一个女孩,被称作鹿女。鹿女以山泉作乳,以野果为食,十四岁时越发的婷婷玉立。一次她为了取火走出家门,她每走一步,地上便出现一朵鲜艳的莲花,足迹所至,步步生莲。等她来到北窟仙人的住所时,她走过的地方变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花径。

一种认为源自佛本生故事——西晋竺法护译的《普曜经》。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立刻在地上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就生出一朵莲花。所以称“步步生莲花”,简称“步步莲花”。后来佛祖就以莲花作为他的法座。

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来比喻诸佛菩萨出于世间而清净无染。因此“步步莲花”也是佛祖及菩萨神圣的象征。

而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却是语出《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花)也。’”后来诗词中大多用这一意义。如,宋·喻良能《潘淑记东昏当日宠容华》:“东昏当日宠容华,潘妃步步生莲花。”宋·姚勉《道傍纺女》:“道傍女予双髻鸦,两足如雪踏纺车。村庄人家只如此,齐宫步步生莲花。”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多修行。若将曲直无颠倒,脚底莲花步步生。”清·张鹏翀《经史法戒诗 其十一》: “阅武堂前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酒。只爱莲花步步生,曾知国步艰难否?”

【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最早源于汉武帝的一首诗。汉武帝在“明堂”进行祭祀大典后,与群臣立在山头观看美景,天上晴空万里,山下大海滔滔,远望西边与女姑山只有一带之水相隔的小岛屿被海水环抱,全岛绿树成荫,山坡上一片桃花盛艳。观赏着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美景,武帝赞口不绝,便吟诗一首:“一衣带水连双山,绿树成荫桃花艳。神仙乐居此宝地,不知仙间是人间。”但是这诗的影响不大。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而宋史中也出现过,《宋史·潘美传》:“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督监,与曹彬一同前往,进驻秦淮。当时渡船没有准备好,潘美下达命令说:“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

明代学者归有光在《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一文中说:“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鼎,特以六合分为江浦,以为两县,而属之京兆(指当时的南京),盖以畿辅重地,不当为一衣带水所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属于扬州府管辖的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分出一部分,置江浦县(今南京市江浦区),又将六合县与江浦县都改属应天府(今南京市)管辖,六合县与江浦县皆位于长江北岸,划入南京之后,应天府就跨越长江南北两岸了,因为南京是畿辅重地,不应当为一衣带水所隔。

因此一般辞书都说“一衣带水最早指的是长江这条河流”——特别是南京一带的长江。而不提汉武帝的诗。

后来,“一衣带水”的含义扩大了,形容两地之间虽然隔着江海,但是,就如同隔着一条衣带一样窄的水面那样近,从而,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中间的江面或者海面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明·袁宏道《戏作三星行送曹子野归楚时予亦将归里》:"望江上之青峰,指湘皋之云树。 汉沔相踞,一衣带水,竢君于油口之渡。"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质儿行》:"四月复往阜宁馆舍,黄河仅一衣带水,车辙马迹,纵横于河中。"

清·欧榘甲《新广东》五:"福建与台湾,相隔一衣带水。"

我国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联合声明》中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

【东山再起】东晋时,谢安(字安石)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晋书·谢安传》说他寓居浙江会稽东山,所以 “东山再起”应指会稽东山。可是《谢安传》又说: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可见他再起时是在南京,因此东山应指江宁区的东山,这一成语也应源于南京。有争论,但各有依据,不妨暂且并存。

还有一成语与上述几个相反。明明出自南京,却误以为源于武则天。

【看朱成碧】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这条成语原本就是出自南京,但因为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近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广为流传,人们误以为这成语源于她的诗。其实,语出南朝·梁·王僧孺(南朝·梁诗人,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半生颇不得志)《夜愁示诸宾》诗:“檐露滴为珠,池水合成璧。万行朝泪泻,千里夜愁积。孤帐闭不开,寒膏(冰冷的灯油)尽复益(点完了又添加)。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作者
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