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山人莫樽月 2022-09-07 发布于陕西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唐·杜甫《白露》





处暑已过,白露相迎,挣扎在末端的暑气总算消逝,真正的秋高气爽已然到来。当太阳落下,时至夜中,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凝成水滴附着于万般花叶之上,经朝阳照射,尽显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故有“白露”美名。
仲秋至,秋已降温,秋风吹尽水分,秋也便显得干燥起来,故名“秋燥”。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自此孟秋的闷热不再,天渐凉爽。




《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其音商,律中南吕。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孝经纬》记载,处暑后十五日,斗指庚,为白露。
《三统历》有言,白露为八月节。白露者,阴炁渐重,露浓色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夏小正》记载,八月,辰则伏。丹鳥羞白鳥。白鳥,蚊蚋也。
《崔豹古今注》云,瑩火,一名丹鳥,腐草化之。羞,進也。谓食蚊蚋也。
《晋乐志》曰,八月之辰谓之酉,酉者,緧也,谓时物皆緧縮也。
《周书·时训》曰,白露之日,鸿雁来;后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遠人背叛;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羞,臣下驕慢。
此便为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一到,阴炁渐渐加重,寒气愈发浓郁,鸿雁则南渡避寒;秋自北来,春向南飞,便为“来”;玄鸟为燕子,春分时燕子自南飞向北方,白露时则南飞返乡,此便为“归”;寒气加重,深秋的肃杀之气渐渐显露,百鸟感知,便开始储存食物,以备来冬,如藏珍馐一般。




大唐骆宾王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于是李清照跟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回想三国时曹植《赠白马王彪》中那一句“寒蝉鸣窝侧”。明明是一个很凉爽的时节,为什么那些文人就是喜欢在这肃杀时节展露那么多相思?而且还如此“凄切”?为何呢?




是否是因那华西秋雨连绵不绝,又或许是秋燥使人文采倍发?只想如金陵人一般,白露煮茶,看窗外秋雨,尝一口甘醇清香味,祛一祛仲秋寒气,品一品难得的饮茶好时节。其实在白露,我也跟历史上那些个文人墨客一样,得了点相思病了。




雁燕南归,百鸟深藏。蛐蛐儿不再鸣叫,仲秋夜安静了很多。灞河畔,孤影单车,过灞桥拂柳,不知道别了个什么。恰好,去年今日,人面桃花,本是眉梢藏不住的喜气,谁能想到它成了无以言表的白日梦?南车行,粉衣花颜,风散青丝,伊人回眸,一眼成了白日梦主角。
肃杀气重,秋后也不是什么露善时节。白露啊,就用《蒹葭》了结白露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责任编辑
莫樽月

文化支持
罗广道长
罗荣道长
三昇道长
三山道长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