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把中医用药想得太复杂,学一些最基本的药性、药理,我们就能轻松

 新用户3596Ds5V 2022-09-07 发布于四川
不要把中医用药想得太复杂,学一些最基本的药性、药理,我们就能轻松解决身上的小毛病。也有人说弄明白了药性,中医也就学会了三分之一。
怎么说呢?有人比喻说药就是用兵,中医大夫作为将军,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下的每一个兵到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随后在打仗过程中才能很好的排遣他们负责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搭配优劣互补、配合默契的兵机巧对敌。
中药同样如此,但凡提到中药,都会讲中药的性、味、归经,这就是中药最根本的理论。毕竟用药时候都是根据药性来的,比如说,紫苏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能治凉,结合起来就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效果好。所以,辛温的药,其药性归结起来就是发散风寒。
但其实你也发现,其实中医里有很多不同的派别,一些医生非常善用一种或者几种药,归结于他对这味药非常了解,有时候大剂量,有什么小剂量的能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一些有毒的药把控好剂量使用也能是非常好的良药,比如有毒的附子,火神派就会巧用附子,对此不了解的人用起来就非常小心,对此了解的人使用率则非常高。
所以为什么说中医博大精深,有的人甚至就用手里的几味药,加加减减就能应对绝大多数的病症。说白了就是他对自己手底下的这几味药非常了解,各自的药性、味、归经,还有相互之间的搭配互补,加减之间能够发挥不一样的效果,自然能够帮助我们调理阴阳,治疗疾病。
中药最重要的就是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入肺,作用是:
①“能散”辛能发散,促使人出汗,把身体里的风热之邪逼出体外,解除表证;
②“能行”辛有行气血的作用,气血瘀滞就可以通过辛味的药来行气、活血。
③辛的芳香气味还能化湿、醒脾开胃、开窍。

甘入脾,作用是:
①“能补、能和”甘具有滋补和中的作用,“中”指的是胃,“和中”是说甘能调理脾胃。虚证通常用有甘味的中药滋补。
②“能缓”甘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用甘味的药能够舒缓因疼痛而痉挛的肌肉,安抚情绪。

酸味入肝,作用是:
①“收敛”指集中起来,②“固涩”是指把住关口。举个例子,身体虚弱的人容易盗汗,一些补阴的药吃了就会拉肚子,要是在药方里加入一些收敛固涩的酸味药,就能避免精气过度消耗。

苦味能入心,作用是:
①“能泻”指苦味能泻火,通泻大便;②“能燥”苦味具有燥湿的作用,排除体内的湿邪,苦味药的燥湿就很有帮助;③苦能坚阴,把体内的火泻去的同时,保存阴液。

咸能入肾,作用是:
①能下说咸味要能够泻下通便,咸味药能够滋养身体中的水液,促进大小便排出;②能软,咸味药能软坚散结,先软化身体内的结节和肿块,然后消散它们。
这么说你能清楚要把每一味药的药性区分开来标注的意义了吧!而这些性味靠的是舌头辨别的,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意义就是要辨别每一味药草的性味,以便能够更好地运用。而说到底就是要清楚每一味药的特点,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中医药发展几千年,对各种中药的了解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无数人挖掘、总结、概括,各种治疗思路层出不穷,很多人说中医过时了,其实并没有,他依然在无数中医人的奋斗中不断更新迭代,帮助我们调理阴阳平衡回归健康。
参考来源《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裴学义、裴胜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