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經講義》为而不恃(77)- 受国之垢(78)

 廿氏春秋 2022-09-08 发布于四川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天道流行,發育萬物,無非一陰一陽,往來迭運,大中至正,無黨無偏而已。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盛陽衰,則抑陰扶陽;陽盛陰衰,則抑陽扶陰。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庶生生化化,以成自在無為,萬年不敝之天。何異張弓者然:持弓審固,內志既正,外體複直,務令前後手臂,平正通達——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然後順手而發,隨機自中,不患其或失。不若天道之自然——取民脂膏,飽其囊囊,往往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君上之有餘,而奉天下之不足哉?惟有道之聖人,法天道而順人情,損者損之,補者補之,不使小民有怨咨之歎也。雖為者自為,亦順承天道而已,絕不矜所為焉;成者自誠,亦至誠盡性而已,絕不居其功焉。斯人也,殆與天道無為而化成,不歸自然運度,不欲見有為之跡。成物之功,赫赫照人耳目,非賢而不欲以賢見耶?此所以為天無極,惟聖人合天地。

  人生之初,原是純陰純陽,至平至正,無有勝負參差。故日征月邁,骨柔體弱而滋長焉。迨有生後,火常居上,水常居下,水火不交,是以陰常有余,陽常不足。陽水每為陰火所灼,故人心益多,凡氣愈熾,而天心所以日汩,真氣所以漸亡,生生之機,無有存焉者矣。使陰火之有餘,下補陽水之不足;既補陽水之不足,仍制陰火之有餘——如張弓者然,有餘者損,不足者補,則陰陽正矣。此皆水火自運,陰陽自交,而天亦不知其為之也。夫人道以有為而累,天道以無為而尊。修煉豈有它哉?惟以後天陰陽,返還先天陰陽,流行不息,自在無為得矣。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太上前章言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是以柔弱處上,堅強處下,可知至柔而至剛,至弱而至強。當人日夜行習,在在以柔弱為善利萬物而不爭,常處汙下而不厭。雖一滴之微,人得侮之。一勺之多,人得輕之。及其積而為淵,匯而為海,則汪洋浩瀚,能載舟亦能覆舟;能成物亦能戕物。不惟天下無以勝之,即善攻堅強者,無堅不破,無強不摧,亦莫與之抗衡。是知天下之至柔,能禦天下之至剛;天下之至弱,能驅天下之至強。水哉水哉!何其柔弱如此,而剛強如彼哉?且天下之事,無有易於攻水者,而堅強卒莫能勝。人何以不居柔而俱剛,不為弱而為強者,隨在皆是也?豈不知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乎?蓋以天良之動,莫不有知,而一動之後,頓為情欲所染、習俗所移,故悻悻自雄,不肯安於柔弱。是以機巧熟而義理生,嗜好偏而天真沒。致令道心離,人心起;客氣盛,正氣消。生理無存,生機已滅,欲其生生不息也難矣。聖人雲“受國之後,是為社稷主”,如成湯言“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退步即為進步,所以受天命於無窮也。“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如武王曰:“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自後即為自前,所以荷天休於勿替也。豈同後世之臥薪嚐膽,蒙垢納汙者,所得而擬議哉?

  此真常不易之理,萬古不磨之經,是為天下正言,而聖人則反求諸己,又何嘗以此苛求於人哉?水喻一陽初動,真精始生。其機至弱,其勢至柔。而漸采漸結,日益月增,以至於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乎兩大,統乎萬物,而無堅不入,無強不破者焉。《悟真》雲:“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經。上善若水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顧氣之柔弱,有似于水:至柔而寓自剛,至弱而兼至強,實有擎天頂地,捧日舉月,呼風喚雨,驅雷掣電之威,是天下之堅強者。雖曰浩氣,其實真精。須以至柔至弱之神養之,而以無為為為,無功為功,庶幾得矣。其曰“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者何?即古人反躬自責,朕實不德,民有何辜之意也。學者求之于人,何苦反修諸身之為得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