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段锦(从《道枢》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说起)

 苏友圈 2022-09-08 发布于浙江

我们结合《道枢》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早期记载的八段锦内容,来分析了解一下八段锦究竟说了些什么。

现在流传比较广的八段锦,共八个动作,也就是所谓的立式八段锦。虽然在这八个动作的具体操作上,各有各的见解,也有各种各样的演示,但大体内容不差,主要的区别在细节上。八个运动,由八句七言歌诀组成。歌诀的文字,基本一致,惟有一些对某句歌诀有不同理解者,会对此句歌诀有所改编。每句歌诀,除“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句外,基本上都是由运动内容与功能作用组成。我们结合《道枢》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早期记载的八段锦内容,来分析了解一下八段锦究竟说了些什么。

《道枢》中记载的与后世八段锦相似的内容,在卷三十五《众妙篇》,没有标题,也不是以歌诀的形式,而是以动作与作用相结合的方式记载。如第一句“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仰掌上举”是动作,“以治三焦”是作用或者效果。《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所载,附于正文之后,名曰《引导诀》。虽然《道枢·众妙篇》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所载的八段锦内容,没有明确地注明“八段锦”三字,但从其内容来看,它就是后世八段锦运动早期的形式。

《灵剑子引导子午·引导诀》开篇有一个小序:“并闭息为之。息满急则微吐放。”一呼一吸,即为一息。闭息,即屏住呼吸,不呼不吸。息满,即胸部气满;急,即感觉憋闷,难以忍受。也就是说,做这些运动的时候,应该屏住呼吸。如果感胸部憋闷,难以忍受,则可以微微调整一下,即微微吐气或微微呼吸一下。关于闭息,以我的看法,不必刻意追求。因为,如果全神贯注地做八段锦运动时,呼吸一般会自然停顿,这种闭息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一般不会感觉到憋闷。所以,不要刻意地去闭息。人为的闭息,如果做得不合法,反而对身体有害。

(以下开始,为八段锦歌诀逐句解读。每个动作,分为“引证”“浅析”“功用”三个部分进行说明)

图片

双手托天理三焦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仰掌上举以治三焦也。”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作:“仰托一度理三焦。”附注云:“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

[浅析]

仰掌,指手心向上;举,即托举;天,指人头顶上方;擎天,即托住“天”,亦即双手在头顶上托举。即双手心向上,过头顶,如托举“天”一样。

在《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极力”。也就是尽力的意思,但不是用蛮力。如果用蛮力,很容易拉伤相关部位的肌肉或筋膜。二是“左右各三次”。这里的左右,当指两手同时,不是左边托三次,右边托三次。因为原文注解中是“双手”。如果是单手擎举,方有左右之说。

[功用]

这个运动的作用,是“理三焦”。三焦,是中医学术语,即上焦、中焦、下焦之统称。其具体所指,至今争议极大。即使现行的教材上,对此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约有以下几种定义:

(一)上焦是指膈以上的胸部,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下焦是指脐以下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二)根据《难经》提出的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说,认为三焦没有解剖形态,不是某一实体性的组织结,但有结构形态,依赖于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进行而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三)根据《黄帝内经》三焦有名有形的观点,宋代陈无择等认为三焦是右肾之下如手大的脂膜,明代虞抟认为三焦指包涵肠胃的腔子,明代张景岳认为三焦是“脏脏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清代唐容川认为三焦是人身之油膜,近代张锡钝认为三焦是网油,章太炎认为三焦是人体的淋巴系统。现代医学对此又有新的见解,如腔隙结构说,神经丛说,循环系统说,内分泌说,三焦谷道说等。所以,“理三焦”的意义,也就比较含混了。

从“双手托天”这个姿势来讲,无论坐式,还是立式,当手举过头顶,“极力”向上时,人的胸部与腹部,都会自然的紧张、提升、收缩,自然会在胸腹内部引发相应的运动。胸腹内部包括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又协调人的全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双手托天这个动作,可以对全身起到一定的刺激或者调理作用。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那这个运动是可以做到“理三焦”的。

图片

左右开弓似射雕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左肝右肺如射雕焉。”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作:“左肝右肺如射雕。”附注云:“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

[浅析]

引,指拉,伸。左引、右引,即向左拉伸、向右拉伸。如射雕,即拉伸的形式,就像拉弓射箭一样。雕是体型比较大的一种食肉类猛禽,飞行速度快且飞行时间持久。射雕,比喻善射。这个动作,就是说向左或向右,像用弯弓射大雕一样,尽力拉伸。先向左拉,即左手向左侧如握弓背一般伸出,右手如拉弓弦向右侧拉拽,眼睛看弓背方向,一伸一拉,把弓拉满,然后再换一侧。右手如握弓背向右侧,左手如拉弓弦向左侧拉拽,眼睛看弓背,一伸一拉,把弓拉满。此为一个完整动作。

[功用]

八段锦八个动作歌诀中,除了“左右开弓似射雕”外,其他都是将运动方法与运动效果结合起来的,唯独此条不是。此条只提及运动方法,而没有这种方法可以起到的作用。但从《道枢》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来看,早期的八段锦内容是有运动效果的。只是“左肝右肺”这个说法,不合乎实际而已。

“左肝右肺”之说,是中医早期的说法。《黄帝内经·刺禁论》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王冰注曰:“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但这种说法,与解剖学上的肝、肺不一致。很可能是当时的解剖学尚不发达,人们对肝、肺的解剖位置不是十分清楚,所以用四季、五行等相互关系,推测肝肺的位置。或者是一种误记。

现在还有不少人用一些气化等理论试图解释“左肝右肺”,以维护《黄帝内经》的权威。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黄帝内经》出现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解剖水平还不发达,人们对真实脏器的位置理解有误也是有可能的,并且也是允许的。这样,也就能理解后来为什么不用“左肝右肺如射雕”,而改为与其他七则体例不一致之“左右开弓似射雕”了。

左右开弓似射雕,由于两手从身前向两侧拉伸,会自然扩展胸部,所以对胸部的气血运行有所调整,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对肝与肺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虽然“左肝右肺”之说与现在解剖学不合,但这个运动倒有可能真的会调理肝、肺功能。

图片

调理脾胃单手举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作:“东肝单托西通肾。”附注云:“右手握固拄右肾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拄左肾堂,右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

[浅析]

东西,在这里指左右而言。《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所谓“东肝”,与“左肝右肺”的“左肝”之意类似。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在四季应春,在位应东方,在人体居左;肺属金,在四季应秋,在位应西,在人体居右。这与现代解剖不符。此则运动的东西,仅指左右。“东肝”“东”均指“左”。所以在《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的附注中,也将“东肝单托”解释为“左手极力托之”。

本式《道枢》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的操作方法不一样。《道枢》中记载的方法,与现在流行的版本一样。“东西独托”,即左手或右手向上托举,亦即“单手举”。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的方法则不同,还有另一手“握固拄肾堂”的动作。这里的握固,就是指手屈指握紧成拳;拄,就是抵住的意思;肾堂,即肾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后腰部”,具体在肚脐正对脊柱部位(针灸学中的命门穴)的两侧区域。按《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的记载,这个动作是,一手先握拳抵住腰部肾区,另一手极力向上托举。反之亦然。如此左右各做三次。

[功用]

现代八段锦此式明确地说是“调理脾胃”,这与《道枢》所载“所以安其脾胃”的意义基本相同。而《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则提出 “东肝”“西通肾”。这个式子,是否能“调理脾胃”或“安其脾胃”?双手托天的式子,具体操作时,人的胸腹部都会有提升、紧张的感觉,而“单手举”的时候,胃部的感觉稍微逆突出一些。是否古人以此认为这个式子能“调理脾胃”或“安其脾胃”?这个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东肝”,肯定是不正确的,但不否认这个上举的式子对肝区有舒展的作用。至于“西通肾”,在一侧手向上举的时候,另一侧手握拳抵住肾区,协调运动,对肾区也是一种按摩。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肾”之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图片

五劳七伤望后瞧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返覆而回顾理其伤劳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作:“五劳回顾七伤调。”附注云:“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次。”

[浅析]

回顾,即回头看。返覆,即多次,再三。《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记载比较详细一些。即右手抱住左肘,则头尽量向左侧后方转动;左手抱住右肘,则头尽量向右侧后方转动。左右各三次。从现在流传的八段锦来看,对此一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没有《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方法好。

[功用]

《道枢》中的记载是“所以理其伤劳矣”,《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记载是“五劳回顾七伤调”,现在广为流传的是“五劳七伤往后瞧”,意义基本一致。

“五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王冰注:劳于心也),久卧伤气(王冰注:劳于肺也),久坐伤肉(王冰注:劳于脾也),久立伤骨(王冰注:劳于肾也),久行伤筋(王冰注:劳于肝也)。”

《诸病源候论》载:“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又《诸病源候论》云:“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

现代中医学教材,对七伤的解释也是“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节伤志”。当然,“五劳七伤”还有其他引申的解释。

对于“往后瞧”的运动能否调治“五劳七伤”,我是抱怀疑态度的。五劳七伤,病因病机多端,病情涉及五脏,病态多种,即使用针、药等方法,也未必能轻易见效,仅仅用“往后瞧”一个运动,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效果。

但从实践中来看,“往后瞧”这个运动,对肩、颈、背部的不适,还是有缓解作用的。故今日凡有颈椎病、肩背不适者,可以试行这种方法。但须要注意的是,《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所谓的“极力”,只是须着劲尽量去做,不可用蛮劲、拙劲。我的意思,宁可不及,不可过之。也要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动作的辐度,切不可用力太过,反而容易拉伤相关部分的肌肉或筋膜。


图片

摇头摆尾去心火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鱓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作:“游鱼摆尾通心脏。”附注云:“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

[浅析]

咽津,即吞咽口中之津液。这里的津液,不是中医学中广义的“津液”,乃是狭义的津液,即口中的唾液。津液的产生有多种,如果仅从养生方面来讲,一种是静坐时舌舐上腭,大多数人坐久津液会自然产生;一种是用舌头在口内搅动,以促进津液的分泌,又称“赤龙搅海”。这种用特殊方法产生的津液,养生家颇为重视,认为其有滋补之作用。这也就是“咽津补气”的意义所在。

挑其手,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手指指尖向上抬起。如果按《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所谓“双展两臂”,那么这个运动很可能是两臂向身体的左右两侧伸直。

鱓,一说是鳝,一说是鳄鱼(即鼍)。“摆鱓之尾”“游鱼摆尾”,即像鱼在水中游行时摆尾巴似的摆动两手。

《道枢》和《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均未提及摇头之说。摇头之说,可能是后人增入。

[功用]

在中医学理论上,津液对人体有滋润之作用。津液为水,心属火,故吞咽津液,自然就有降心火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咽津确有祛心火的作用。而摆动两手或两臂,可以刺激十指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心脉的运行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按《道枢》的记载来看,这个动作确实有“祛心之疾”的可能。而《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的“通心脏”之说,也可以说得通。但现在所谓的“摇头摆尾”,大部分是摇摇头,扭扭臀,或者是两手扶大腿根,下部不动,用腰带动上半身前倾划圆,这些忽视了手的运动,如何祛心火呢?所以,现在流行的摇头摆去心火一式,大都与“去心火”没有关系。

图片

两手攀足固肾腰

[引证]

《道枢·众妙篇》作:“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作:“手攀双足理于腰。”附注云:“正坐舒展双足,以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

[浅析]

舒展双足,即两腿伸直的意思。攀,即用手拉住、抓住的意思。《道枢》中方法,可以理解为两手同时攀触两足,也可以理解为两手先攀某一足,再攀另一足。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则为正坐式,两腿在身体前方伸直而坐,两手尽量去攀两足足心。现在流行的方法是身体自然站立,腰向前向下倾,用手去攀触两足。

[功用]

无论坐式还是立式,两腿伸直,用手攀触两足,其腰必然要弯,这样可以活动腰部。而在运动的时候,由于两腿是伸直,腰部弯曲的时候,自然会拉伸会阴部的肌肉,牵扯前后阴,这样对男性的一些功能性障碍也会有所调整。

民国年间,菲律宾华侨洪太庵先生曾撰有一册《五大健康修炼法》,其中“长筋术”就与这个运动关系密切,据说作用男性性功能障碍,颇有效果。陈撄宁先生还曾经用“长筋术”改造后,用于治疗遗精病。所以,古说“治其腰”“理于腰”,是有道理的。现在说其“固肾腰”,也是有道理的。

图片

怒目攒拳增气力

[引证]

《道枢·众妙篇》《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均无。据考证是后人所增,来源应该是武术动作中的“马步冲拳”。应该出现于清末。

[浅析]

马步是武术中的基本功,一般是两腿分开,略宽于肩,曲膝,以膝盖不超过足尖,大腿面水平为度。据说这是武术锻炼气力的功夫。怒目,即两目圆睁;攒拳,就是把拳头攥紧。具体做的时候,有向前缓缓出拳,如冲拳状;有缓缓向前下方出拳。马步、怒目、攒拳、出拳,要协调。

[功用]

这个动作很可能来源于武术,从武术角度来看,应该是有增加气力之作用的。

图片

背后七颠百病消

[引证]

《道枢·众妙篇》《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均未收,来源尚不清楚。也应该出现于清末。

[浅析]

“背后”一说,不明其义,大约是指脚后跟抬起,运动主要在背面,所以称为“背后”吧。待考。

七颠,现在一般是指脚跟抬起,然后身体自由落体,用脚跟自然夯地。这个方法,胡海牙老师认为,脚跟夯地会震动小脑,对身体不利,故而改“颠”为“踮”,改“七颠”为“起踮”。

[功用]

本式号称“百病消”,大约是因为脚跟夯地的时候,由于脚跟与地面的撞击,刺激与脚跟相关的神经及血管,促进相关部位的血液循环。又因为脚跟在身体的最下端,故这种刺激可以引起全身的反应。待深入研究讨论。

图片

遗篇

《道枢·众妙篇》有一则,不见于今日流传之八段锦中。“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藏矣”。此则表述比较含糊,也未见后来有解释者,故对其具体所指,尚不清楚。这也可能是后世八段锦未纳入此条的原因吧。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尚有一则,即“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附注云“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骨”。这个方法比较明显,也比较简单。用两手掌心掩住耳门,掌根向前,手指向脑后,然后叩齿三十六下,再用食指或中指弯曲,用指尖轻轻叩击脑后骨头。文中“耳后骨”,由于即使屈指,也不是很方便,故原意可能是指脑后骨,即俗称“后脑勺”,或后脑勺下侧。也可以在叩齿的同时,进行脑后叩击。

关于叩齿,胡海牙老师认为,如果按传统的叩齿方法,即上下牙齿分开,然后突然上下撞击咬合,会伤及牙齿表面的“珐琅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牙釉质”。所以,胡海牙老师将上下牙齿叩击,改为先将上下牙齿闭合后,再微微用劲咬合,这样以避免牙釉质损伤。

余论

八段锦是流传时间较长,且流传较广,易于实行的一种养生运动。我们尚无法确切的证据表明,这几个动作歌诀中所说的“理三焦”“调脾胃”“增气力”等养生保健效果就一定存在,但合理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却是人们的共识。

现在流传的八段锦,运动方法各有不同。即如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自己也曾创编过一套结合内家拳在内的《内家八段锦》。本文只是从流传的歌诀上,对八段锦的知识略作分析。

还有人指出,在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也有几个类似八段锦的动作。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求证。


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三日

农历庚子年二月初一日

蒲团子于玄玄居避疫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