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神与形精神性与实践性的两层矛盾

 艺术观止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如果从全局的角度将委曲、实境、悲慨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则委曲代表目的性的达成,悲慨代表目的性的未达成,实境则树立了对二者进行评判的标准。其评判的对象又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这是因为目的性的达成与否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就像盖一所房子,既要有设计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又要有实体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如果对房子有完善的规划设计,但在建造过程中烂尾,那这便意味着目的性的未达成或未完全达成。严格来说无论精神性还是物质性的成果都需要转化为某种可见的、可传播的形才具有现实意义。如诗歌是一种精神性的成果,一个伟大的诗人口吟一首精彩的诗却没有记录下来,或者虽记录却毁于战火而未及传播开来都是不能产生实际的艺术价值的。

所以,神与形的内在的统一形成了内在的形,但这个精神性的内在的形与物质性的外在的形二者并不直接统一。人们可能在脑海中对某个人的相貌有着清晰的印象,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却很难把这种对于相貌的印象如实地画出来,这便是与内部统一相对的神与形的外部统一的问题。

二者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实践问题,或者说在人们实现了神与形的内部统一也就是在达到了某种实境之后,还要面对一个能否成功地将之展现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问题。这也便引出了形容的另一层含义,在这里,形是名词,指可见的物象之形;容是动词,为容纳包含之意。其所包含的不止是抽象的精神概念,更是活生生的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

可见在形容之中有着内外两层矛盾(这实际上是神与形的内外两层矛盾),一个是内部的精神性的神与形的矛盾,一个是外部的实践性的神与形的矛盾。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容易为视觉等感官所蔽,只注意到神与形的外部统一,也就是外形上的相似,却忽视神与形的内部统一,这不仅表现在艺术欣赏上,也常常表现在艺术创作中。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从“无形之神”到“无形之形”

「二十四品新解」洗炼之中的炼形出神与以神入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