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李少春的出路(上)

 戏迷知音 2022-09-10 发布于天津

1941年10月底,李少春结束了天津演出,回到北京,同时接洽了上海天蟾舞台的演出。就在即准备赴沪之际,10月22日《庸报》发表了一篇《李少春去沪趋向》的文章,先总结了李少春在津演出的盛况,然后指出“能抓住观众,原因有二,一为文戏摹乃师余叔岩之旧法”还有就是“猴戏之贴演,尤著声誉”。

李少春成名在天津,得力之作就是猴戏。北方人也爱热闹,喜爱火炽新奇有特殊噱头的海派戏,李少春初来津门,《智激美猴王》《水帘洞》《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就是迎合天津卫人的口味,才一举成名。这在南北猴戏一章中有详细介绍。

李少春《安天会》


这篇文章还诚恳地告诫李少春:

“此番去沪露演上海天蟾舞台,对戏码贴出似宜加予考虑。盖少春在上海滩已留有深刻印象,前有老大王小达子蜚声当地,本身又系生长沪地,自难免熏染海派作风,猴戏亦明例也。今次重返旧地,当以发扬京朝派艺术为前提,多演须生戏少动猴戏。一方面可以表迹归京拜师的真实途径,洗刷旧日在沪之海派习染;一方面上海猴戏者有盖叫天、张翼鹏劲敌当前,张之武功较少春尤硬,一旦猴戏演出,弄巧成拙,反遮掩纯正老生戏之专长矣。”



李少春《战太平》

上海之行,李少春遇到的对手是奚啸伯,双方形成对垒之势,成绩各有千秋,尤以李少春、白玉薇最受欢迎。猴戏是李少春的撒手锏,在上海也避免不了演出,将在后面章节中讲述。

现在要说的是,《李少春去沪趋向》一文发表两天后,《庸报》又刊登了《李毛出路之两问题》的文章,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李少春去沪趋向》也就成了这次讨论的导火索。

细读这些讨论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即使是喜爱李少春的人,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与不足。这种批评的氛围在现在看来,也是很难得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开诚布公的探讨氛围。咱不妨整理一些,供大家赏析。



李毛出路之两问题
李少春重文耶重武耶
毛世来宗荀耶宗于耶


行鱼

数年来关于京戏的角儿方面,有两个议论未决的问题,就是李少春重文好,还是重武好;毛世来宗荀好,还是宗于(筱翠花)好。

照事实上看来,李演文戏,武戏都是一样的满座;毛演荀派戏,于派戏也都是一样的受人欢迎。如此看来,他们两个可以不必再单演一种或单宗一派了。但是一般人总是多事,弄得李、毛二人都没有了主张。在这里我说一些关于他们的这件事。

少春自幼即从陈秀华、丁永利分别学文武戏,可以说文武根底皆有,后来投余叔岩门下,得余派真传,且少春天赋极佳,一唱即红。一般认为是余派传人,故剧评家都认为少春应多演老生余派戏,传余之衣钵。

笔者则不以为然,盖少春身体异常灵活,武戏根底很深,若使少春演老生戏,其出路即一大问题。在今马、谭、奚,言等等诸大须生中,李恐难占得一席,况孟小冬学余较李学余神似,传余派衣钵者尚有人在,此不是为虑者也。李之武戏颇受观众欢迎,武生挑班又少,即就此点,也能吸引一般观众也。

......

省略的是评论毛世来的文字,因与本文无关,且之后的讨论基本是针对李少春的,暂且略去。

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温和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须生中,马、谭、奚、言还有杨,都是很有声望的人物,李少春恐难占一席之地也确实是实情。虽然李少春拜了余叔岩,也只是图个名而已,相比孟小冬继承的余派艺术要逊色很多。类似这样的评论,在之后的讨论文章中也多次被提到。

就在此文发出不久,10月31新天津画报》刊发了署名榕孙的文章,对行鱼的文章进行了批驳:

亦谈李毛出路问题

榕  孙

某报前刊有李(少春)毛(世来)出路问题一文,大意是主张李今后专演武戏,毛则大可不宗荀而宗筱翠花,......

此说实与鄙见大相径庭。余意少春嗓音宽亮,武功坚实,演靠把老生戏,如《战太平》《定军山》已口碑载道,而白口亦尚稳健,较之小谭之念白含混,以及奚啸伯之武功不漂亮,身上硬,两腿罗圈,实高明多多。若做工再能力求细腻,则足可与小谭及伯爵分庭抗礼马三(指马连良)及言三(指言菊朋)只可视为左道旁门,根本难登大雅之堂,若欲少春与之抗衡,是浅之乎视少春了。

至于武戏,非不欲少春演,而望其能择剧情拆强人意者演之,猴戏亦然,更以翻打足坏“吭儿”。一般周郎恐其佳嗓因此受影响,乃群劝其少动武戏也。

......

这段半文言体,咬文嚼字看着有点累,稍作一点翻译。文中择了一些谭、奚的不足,并提到马、言被视为旁门左道,难登大雅之堂。似乎这些就抬高李少春了,我倒觉得三少爷的戏迷,对当时很红的须生,都由心的嫉妒,对比的这些人,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回看历史也能证明,与这几位相比不是浅视李少春,而是太抬举他了。

亦来谈李毛之出路
少若

日前拜读行鱼君大作,曾谓李少春应以演武生为出路,毛世来应以泼辣旦为出路,所言极是。不侫(无口才)素不喜同人打笔墨官司。惟言之成理,聊以供知者一笑而巳。今谨步行鱼君之后,亦来谈李、毛之出路。

少春北上投余,其目的恐非完全为投机标榜,果尔则少春个人之意趣,实已有所决定,否则只图以武戏为“北方之强”,则“小小达子”或较此更有风头也。

少春在言、马、谭、奚诸伶中,虽不能抢得一席,然以前途言则不可限量。《洗浮山》一剧,叔岩病,德成老、试问今日之老生中谁拿得起来?但能唱不能算好,须唱得好,始可算好。少春之老生戏,确比武戏好,而《洗浮山》与《战太平》尤为难得。

小谭嗓子好,余则平平;宝森天赋人力均有,实为传余大贤之雄;言三已成过去;连良之与少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奚啸伯杂家者流,不易发展,此中能与少春争一短长者,只小谭宝森而已。而三人之得小余者,凑到一齐仅有小余百分之五十强,故少春若以老生为出路,不算错,亦不算老生行富裕。

少春之武工佳而身材病矮,仅短打可看,长靠实不高明(《两将军》最劣),少春果致力于武生一行,恐怕仍趋杨派,而杨派老生能成者几人?孙毓堃已为不凡者,而去小楼犹前贤之与后生也;高盛麟懒,刘宗杨怯,刻下武生中有望者,杨盛春可为当前人,而其艺不尽法杨小楼而纯师杨隆寿,以本门本派与小谭之师叫天一个意思,今亦未能挑大梁,(武生太难挑大梁,尚和玉都不算成功),若少春只凭武戏作最后终向,虽号召一时,久则未必也,路子稳健,仍以老生可靠。

......

杨宝森《翠屏山》

这篇文章依然是以马、谭、杨、奚、言做了对比,也承认了李少春的不足。另外《洗浮山》一剧,李万春就多次演出过,“能唱不能算好,须唱得好,始可算好”,究竟什么算唱得好,恐怕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吧?
再谈李毛出路问题
行    鱼
连读榕孙君及少若君之大作,所云见解,颇据理由,余初发表《李毛出路之两问题》,即谓李重文武,毛宗荀于皆不恶,并谓“一般人总是多事,简直弄得李毛二人都没有了主张......”,可见李、毛之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数年来如一日。余以好奇心胜,今再深论及之,至于笔仗,乃余之最厌恶者也!
按李少春之靠把老生,确属不凡,于今日之须生中,堪称“鸡中之鹤”。然终因戏路稍嫌狭小,不足为其出路。至若李之唱工不如谭富英,作派不如马连良,此人所尽知者也。

但亦有谓少春靠把戏不佳者,今将某公大作标题录之如下:“李少春之战太平,场面火炽,可称为勇猛须生;学余不似,腔调颇近于连良”此说细思之亦颇合理。余因未亲睹其《战太平》,不敢妄议。又有谓李之文戏如《打金砖》等过于“过火”者,言归天之际,大翻其跟斗,此剧余曾亲睹,颇符事实。

至若少春之《两将军》确属不振,少春每贴此戏,不为早场,即为双出,也可想见少春并不以此剧为重。今春余曾往观此剧,除稍稍嫌稀松外,余皆尚可。
当今之时,以武戏挑班者实为罕见。以京地论,有三李一孙(即李万春、李少春、李盛斌、孙毓堃)。尚和玉老矣!当不欲再与之争衡;孙毓堃因烟癖亦不振。三李之武工今略诸不谈,而武生挑班者之少,可以毕见矣。少春若致力武戏,三李之中不难列为首席。若少春演老生,则京中老生人材太多,可谓不识“时”者也。
总之,少春若以“技”论,文武皆可,若以“时”论,则应重武,此亦余所谓之“出路”也。




笔者通过整理李少春相关的文献资料,看到行鱼的这篇文章,觉得还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实际当时的武生除去挑班的三李外,还有杨盛春也是相当不错的,稍后还有高盛麟、王金璐、厉慧良更稍晚些才到北方。单凭技艺,即使李少春再努力,也难列为武生首席。至于后来的荣誉,说实话,都是技艺之外的事,他的很多“才华”,后来都用在了现代戏改革方面。
行鱼就是一个惹祸根。这篇文章又掀起了波澜,在《新天津画报》讨论的同时,11月8日《天声报》正式加入了讨论。

李少春的出路
温公
连日来《新天津画报》载关于李、毛出路问题,各方主张不一,形成对立局势。余对于毛,不愿置论。惟李资质极佳,造诣亦深,确为后起杰才,前途诚未可限量。但恐受人蛊惑,误入歧途,自身即蒙重大损失,对于国剧前途,尤有莫大影响。......
按少春兼文武,能戏甚多,但其武戏,似非京朝正宗,虽有极深武功根底,究难倚之为终身归宿,试观其以猴戏为号召,即可证明。似此千篇一律百变不离其宗之戏法,一旦揭穿,则失去吸引观众之魔力矣。
若其文戏,自拜余大贤门墙,可称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以其天资颖悟,经余悉心指授,艺乃大进。其靠把戏,如《战太平》等,因已有口皆碑,无待论矣。
李少春高维廉《战太平》

行鱼君引申某公评少春靠把戏不佳,谓为勇猛须生,此种名称太离奇,不值一晒。至云“学余不似腔调颇近于连良”尤为滑稽。盖少春《战太平》各腔,纯宗余派,字字出自丹田,何能与马相似?即后来经余改正之戏,如《打渔杀家》《探母》《洪羊洞》《奇冤报》等剧,虽不能谓登堂入室,亦足以脾睨一时,出色当行。

平心而论,现下须生一行,除孟小冬已至炉火纯青外,余子碌匕,诚不足道。谭富英本钱虽好,其艺太糙,近来尤为退化;杨宝森艺事虽有根底,又知努力,终以天赋所限,难成大器;马连良耍字贫腔,专以小巧取胜,既无丹田气,只好专用低腔,难登大雅之堂,久有定评;奚啸伯原为后起最有望之人,嗓音甜润悦耳,其《二进宫》《探母》《珠帘寨》等剧,颇有相当造诣,如能列入大贤门墙,专心学余,当不难压倒富英而与小冬相颉颃(不相上下)。惜后专为取悦广大观众,竟不惜广开门路兼学马、言。当此谭、马、杨、奚各有千秋之日,少春倘能聚武就文,兼演靠把,则其嗓音必更嘹亮。能一意从余,专习各正工戏,细心研摩,大贤做工,得其神髓,则其未来成就,实可驾乎谭马等辈之上。
总之弃武亲文,将来承余之衣钵者,稳操胜券,名利兼收,莫美于此。如文武兼收,亦能获得相当声誉。倘竟弃文就武,专以海派炫奇斗异之新戏,以与野狐禅某某等辈一较短长,虽胜亦何足荣?少春明达,当能体会余旨,而不何漠斯言也。




这篇文章比较长,是分两期在《天声报》上刊登的。文章中也是拿谭、杨、马、奚做比较,作为戏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了。他们也承认此时李少春落后于这些人,总是希望能超越,可惜李少春从拜师后,就没有专心跟余叔岩研习技艺,而是忙于赚钱养家,最终也就落了一个“表面上文武兼擅,骨子里却是不文不武”。
这篇文章中还暗指了李万春,“与野狐禅某某等辈一较短长,虽胜亦何足荣?”问题是论文论武,论猴戏,(红生戏就别论了,一辈子也没演几次),论演出剧目等等,李少春都是逊色一筹的,何来虽胜呢?
这场大讨论并没有结束,对行鱼的“声讨”还在继续,因为篇幅关系,只能下期再与您分享了

精 彩 回 顾    

寻找李少春的瓜有多大

寻找李少春(01)进京发展

走近李少春(02)拜师求名

寻找李少春(03)暗中较量

寻找李少春(04)郎舅之争(上)

寻找李少春(04)郎舅之争(中)

寻找李少春(04)郎舅之争(下)

寻找李少春(05)少春完了

寻找李少春(06)祝贺义演

寻找李少春(07)少春大瓜(上)

寻找李少春(07)少春大瓜(下)

寻找李少春(08)模范武松

寻找李少春(09)寰球第一

寻找李少春(10)南北猴戏(上)

寻找李少春(10)南北猴戏(中)

寻找李少春(10)南北猴戏(下)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规规矩矩唱武生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泛谈应放弃猴戏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李少春完了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李少春的精神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互助的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