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底,李少春结束了天津演出,回到北京,同时接洽了上海天蟾舞台的演出。就在即准备赴沪之际,10月22日《庸报》发表了一篇《李少春去沪趋向》的文章,先总结了李少春在津演出的盛况,然后指出“能抓住观众,原因有二,一为文戏摹乃师余叔岩之旧法”还有就是“猴戏之贴演,尤著声誉”。 李少春成名在天津,得力之作就是猴戏。北方人也爱热闹,喜爱火炽新奇有特殊噱头的海派戏,李少春初来津门,《智激美猴王》《水帘洞》《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就是迎合天津卫人的口味,才一举成名。这在南北猴戏一章中有详细介绍。 ![]() 李少春《安天会》 “此番去沪露演上海天蟾舞台,对戏码贴出似宜加予考虑。盖少春在上海滩已留有深刻印象,前有老大王小达子蜚声当地,本身又系生长沪地,自难免熏染海派作风,猴戏亦明例也。今次重返旧地,当以发扬京朝派艺术为前提,多演须生戏少动猴戏。一方面可以表迹归京拜师的真实途径,洗刷旧日在沪之海派习染;一方面上海猴戏者有盖叫天、张翼鹏劲敌当前,张之武功较少春尤硬,一旦猴戏演出,弄巧成拙,反遮掩纯正老生戏之专长矣。” ![]() 李少春《战太平》 上海之行,李少春遇到的对手是奚啸伯,双方形成对垒之势,成绩各有千秋,尤以李少春、白玉薇最受欢迎。猴戏是李少春的撒手锏,在上海也避免不了演出,将在后面章节中讲述。 现在要说的是,《李少春去沪趋向》一文发表两天后,《庸报》又刊登了《李毛出路之两问题》的文章,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李少春去沪趋向》也就成了这次讨论的导火索。 细读这些讨论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即使是喜爱李少春的人,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与不足。这种批评的氛围在现在看来,也是很难得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开诚布公的探讨氛围。咱不妨整理一些,供大家赏析。 行鱼 数年来关于京戏的角儿方面,有两个议论未决的问题,就是李少春重文好,还是重武好;毛世来宗荀好,还是宗于(筱翠花)好。 照事实上看来,李演文戏,武戏都是一样的满座;毛演荀派戏,于派戏也都是一样的受人欢迎。如此看来,他们两个可以不必再单演一种或单宗一派了。但是一般人总是多事,弄得李、毛二人都没有了主张。在这里我说一些关于他们的这件事。 少春自幼即从陈秀华、丁永利分别学文武戏,可以说文武根底皆有,后来投余叔岩门下,得余派真传,且少春天赋极佳,一唱即红。一般认为是余派传人,故剧评家都认为少春应多演老生余派戏,传余之衣钵。 笔者则不以为然,盖少春身体异常灵活,武戏根底很深,若使少春演老生戏,其出路即一大问题。在今马、谭、奚,言等等诸大须生中,李恐难占得一席,况孟小冬学余较李学余神似,传余派衣钵者尚有人在,此不是为虑者也。李之武戏颇受观众欢迎,武生挑班又少,即就此点,也能吸引一般观众也。 ...... ![]() 省略的是评论毛世来的文字,因与本文无关,且之后的讨论基本是针对李少春的,暂且略去。 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温和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须生中,马、谭、奚、言还有杨,都是很有声望的人物,李少春恐难占一席之地也确实是实情。虽然李少春拜了余叔岩,也只是图个名而已,相比孟小冬继承的余派艺术要逊色很多。类似这样的评论,在之后的讨论文章中也多次被提到。 ![]() ![]() ![]() ![]() 就在此文发出不久,10月31日《新天津画报》刊发了署名榕孙的文章,对行鱼的文章进行了批驳: 榕 孙 某报前刊有李(少春)毛(世来)出路问题一文,大意是主张李今后专演武戏,毛则大可不宗荀而宗筱翠花,...... 此说实与鄙见大相径庭。余意少春嗓音宽亮,武功坚实,演靠把老生戏,如《战太平》《定军山》已口碑载道,而白口亦尚稳健,较之小谭之念白含混,以及奚啸伯之武功不漂亮,身上硬,两腿罗圈,实高明多多。如若做工再能力求细腻,则足可与小谭及伯爵分庭抗礼。马三(指马连良)及言三(指言菊朋)只可视为左道旁门,根本难登大雅之堂,若欲少春与之抗衡,是浅之乎视少春了。 至于武戏,非不欲少春演,而望其能择剧情拆强人意者演之,猴戏亦然,更以翻打足坏“吭儿”。一般周郎恐其佳嗓因此受影响,乃群劝其少动武戏也。 ...... ![]() 这段半文言体,咬文嚼字看着有点累,稍作一点翻译。文中择了一些谭、奚的不足,并提到马、言被视为旁门左道,难登大雅之堂。似乎这些就抬高李少春了,我倒觉得三少爷的戏迷,对当时很红的须生,都由心的嫉妒,对比的这些人,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回看历史也能证明,与这几位相比不是浅视李少春,而是太抬举他了。 ![]() 日前拜读行鱼君大作,曾谓李少春应以演武生为出路,毛世来应以泼辣旦为出路,所言极是。不侫(无口才)素不喜同人打笔墨官司。惟言之成理,聊以供知者一笑而巳。今谨步行鱼君之后,亦来谈李、毛之出路。 少春北上投余,其目的恐非完全为投机标榜,果尔则少春个人之意趣,实已有所决定,否则只图以武戏为“北方之强”,则“小小达子”或较此更有风头也。 少春在言、马、谭、奚诸伶中,虽不能抢得一席,然以前途言则不可限量。《洗浮山》一剧,叔岩病,德成老、试问今日之老生中谁拿得起来?但能唱不能算好,须唱得好,始可算好。少春之老生戏,确比武戏好,而《洗浮山》与《战太平》尤为难得。 ![]() 小谭嗓子好,余则平平;宝森天赋人力均有,实为传余大贤之雄;言三已成过去;连良之与少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奚啸伯杂家者流,不易发展,此中能与少春争一短长者,只小谭宝森而已。而三人之得小余者,凑到一齐仅有小余百分之五十强,故少春若以老生为出路,不算错,亦不算老生行富裕。 少春之武工佳而身材病矮,仅短打可看,长靠实不高明(《两将军》最劣),少春果致力于武生一行,恐怕仍趋杨派,而杨派老生能成者几人?孙毓堃已为不凡者,而去小楼犹前贤之与后生也;高盛麟懒,刘宗杨怯,刻下武生中有望者,杨盛春可为当前人,而其艺不尽法杨小楼而纯师杨隆寿,以本门本派与小谭之师叫天一个意思,今亦未能挑大梁,(武生太难挑大梁,尚和玉都不算成功),若少春只凭武戏作最后终向,虽号召一时,久则未必也,路子稳健,仍以老生可靠。 ...... ![]() ![]() ![]() 但亦有谓少春靠把戏不佳者,今将某公大作标题录之如下:“李少春之战太平,场面火炽,可称为勇猛须生;学余不似,腔调颇近于连良”此说细思之亦颇合理。余因未亲睹其《战太平》,不敢妄议。又有谓李之文戏如《打金砖》等过于“过火”者,言归天之际,大翻其跟斗,此剧余曾亲睹,颇符事实。 ![]() ![]() ![]() 行鱼君引申某公评少春靠把戏不佳,谓为勇猛须生,此种名称太离奇,不值一晒。至云“学余不似腔调颇近于连良”尤为滑稽。盖少春《战太平》各腔,纯宗余派,字字出自丹田,何能与马相似?即后来经余改正之戏,如《打渔杀家》《探母》《洪羊洞》《奇冤报》等剧,虽不能谓登堂入室,亦足以脾睨一时,出色当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