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新用户4129qco2 2022-09-12 发布于四川

      图片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文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就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经济:限田、薄敛、省赋役(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五经”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太学设立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学校。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课小结】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内儒外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巩固练习】

1.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C )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D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

解析: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

4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宋明理学思想。  

答案: D

5.(2013·河北邯郸高三期末)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

答案: 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