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火”证

 德中TCM教育 2022-09-12 发布于德国

正气弱而反应慢则最易成“伏火”证。“伏火”的治疗切忌大剂苦寒清解,而宜升散宣泄,所谓“火郁发之”。钱乙所创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导赤散等即是很好的范例。钱乙在治疗各种疾病时,一定要分清是哪一脏腑,哪一经络的病。比如打呵欠、顿闷要重视肝经;小孩发惊悸,要看心经;如果咋冷咋热呢,就要注意脾经;如果小孩脸红、咳嗽,一定是肺经有问题。治病一定要分开脏腑来治的。临床中凡是由五脏有热之病机所导致的,出现相关临床证候的病证,均可辨证选用清泻五脏热方剂加减进行治疗,可收获较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举隅: 

《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治疗小儿五脏热的方剂,对后世儿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按“伏火”论治多种疾病,应用泻黄散,效果理想。 

小儿口疮:口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疤疹性口腔炎,由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疗效确凿的西药可供使用。本病主要分为脾胃积热和虚火上炎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于脾胃素蕴邪热,热盛化火,循足太阴脾经上行,熏蒸舌本,灼伤口腔所致。可选用泻黄散。方中石膏辛寒以胜热,山桅苦寒以泻火,藿香芳香以醒脾,甘草之甘以缓脾,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 

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颊炎:患儿饮食习惯,平素进食蔬菜量较少,故内蕴湿热,脾属土,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因感受邪毒之后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故出现手足疱疹,脾开窍于口,湿热循经上攻,故口腔出现疱疹,运用泻黄散清热解毒,泻脾,疏散脾胃伏热,加用泽泻、滑石利湿而达到较好疗效。 

唇炎:患儿平素少食蔬菜,多食甜食,久之脾胃蕴湿热,每到春节感受风邪,热毒挟风上攻,发于口唇而出现唇风。用山栀子、生石膏清热泻火;防风、薄荷升散脾胃伏火,祛风止痒;生地、知母滋阴清热、藿香芳香醒脾,振复脾胃气机。西医治疗此病采用抗生素、激素及维生素A等药物, 能达到缓解症状,但若不从体内伏火治疗,容易再次反复,很难治本。 

汗证:患儿夜间盗汗,磨牙,身热,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平素肥甘厚腻,湿热迫蒸所致。治疗上给予清热泻脾,固摄止汗之法。方中生石膏、栀子清泻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小儿脾常不足,平素饮食肥甘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泻肌表而汗出,故运用泻黄散加味疏散脾胃中湿热,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 

麦粒肿:患儿平素喜食肉类及辛辣之食物,不吃蔬菜,根据上述情况辨证为脾胃积热,循经上攻眼睑,毒结眼睑所致麦粒肿,治疗上给予清热泻脾,解毒散结,方用泻黄散加减清热泻脾,解毒散结。服药6剂后病情痊愈。方中用泻黄散疏散脾胃积热,加用紫花地丁、赤芍、川芎等活血理气而使硬结变小,麦粒肿属中医学“针眼”范畴,患儿因平素偏食,少食蔬菜,故导致脾胃积热,热毒上攻而出针眼,因治疗上西药效果不明显,若化脓还需切开排脓,年龄小的患儿很难配合,在药物治疗同时应饮食清淡,多饮水,改正饮食习惯,防止病情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