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的写作背景是何朝代?分析有关“清河”的内容可以知晓

 月亮是什么 2022-09-13 发布于浙江

《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写安进士谈到承命修理河道,他报怨任务艰难,在说到运河十二个码头“皆毁坏废圮”后,又说到“南河南徙,淤沙无水”,“大覃神输鬼没之才,亦无如之何矣”。原来“清河”段运河“淤沙无水”是因为“南河南徙”的缘故。南河在哪里?“南河南徙”为什么会造成运河“淤沙无水”呢?

作者生怕读者不知南河是何处,第六十九回就有意写到:西门庆差人“即去南河”,“往怀庆府……打听消息去”。可见,怀庆府就在南河附近。怀庆府即今河南沁阳一带,它紧靠黄河,附近没有别的河,可见书中所说的“南河”只能是黄河,“南河南徙”就是“黄河南徙”,任何其他解释都不能符合作者自己所写的这一注释。何况《金瓶梅》作者把黄河称作南河是有根据的,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这段黄河自古即称“南河”(参见《辞海》“南河”条)。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在徐州流入运河,黄河南徙只能造成徐州运河淤沙无水,不可能造成清河、临清附近的运河淤沙无水.也不可能造成其他地方的运河淤沙无水。明朝总河尚书朱衡早就说过:“河出境山(按:徐州北境之山)以北,则闸河(按:指山东运河)淤;出徐州以南,则二洪(按:即徐州洪和吕梁洪)涸;惟出境山至小浮桥四十余里间,乃两利而无害。”(《明史》卷八十三)通常,不论黄河在小浮桥(紧靠徐州城)或新河口(按:在徐州城东北角约五十里,属徐州境)流入运河,都是在境山至小浮桥之间,均对运河无害。

一旦黄河南徙,则徐州段运河势必淤沙无水,运河的其他段没有此等特征。这说明作者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借黄河南徙的事件来表明他所写的“清河”是徐州。据《明史》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曾发生过一次“黄河南徙”,但不到一年黄河即归故道,不算什么“神输鬼没之才,亦无如之何”的大问题;而且《金瓶梅》所写到的、与安郎中上述谈话有关的花石事件中的凌云翼、黄甲、赵讷等,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都未中进士,更重要的是《金瓶梅》十余次写到的“新河口”建成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瓶梅》所写的黄河南徙事件只能发生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之后才对,显然不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这一次。

另一次黄河南徙发生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秋,持续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长达十年之久。明政府虽采取各种措施,运河只能时通时断,徐州段运河“淤沙无水”的严重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明政府为此几次撤换漕运尚书,治河尚书刘东星为此忧瘁而死,真可谓“神输鬼没之才,亦无如之何”的大问题。这次黄河南徙,黄河在徐州以南宿迁附近流入运河,果然使徐州二洪及徐邳段运河严重干涸。

据《明史》卷八十四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四月,河复决黄烟口,溢夏邑、永城,由宿州符离桥出宿迁新河口入大河。”“二洪告涸,运道阻塞。”卷八十五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后“河大势南徙,二洪漕屡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邳间三百里,河水尺余,粮艘阻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更为严重,“全河尽南注。河身变为平沙,商贾舟胶沙上”。

《金瓶梅》的描写与上述历史记载相符。事件持续时间很长,《金瓶梅》的有关描写相应时间也很长。从第六十五回开始写“河中没水.起八郡民夫牵挽”,直到第一百回末,写爱姐在徐州郊外碰到其二叔(在徐州作“挑河夫子”),二人同去湖州寻找亲人,“那爱姐本来娇嫩,弓鞋又小…,将到淮安上船”。爱姐本来娇嫩,弓鞋又小,为什么不在徐州上船,而要将到淮安上船呢?

这种写法表明徐邳间运河严重无水,正如上述《明史》所记载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情形,连小船也不通,由徐州出发的爱姐才不得不将到淮安上船。可见第一百回所记爱姐“将到淮安上船”一事反映的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州段运河“淤沙无水”的历史,这就为《金瓶梅》结束写作的年代提供了证明,它只能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之后,但是也不会拖得太久,因为作者有意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作为《金瓶梅》写作结束年代的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