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新用户49272060 2022-09-15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列宁关于认识论的思想,在“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七条、第十 条、第十一和第十二条中,都有深刻概括。如果从辩证法、认识论和 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观点来看,那么整个要素都是认识论和认识方法。

第一条“观察的客观性”,就表明列宁是十分重视从认识论 的角度来研究、把握和运用辩证法的。但是,由于“辩证法的要素”也是一个研究过程中的文献,它提出的条文并未穷尽认识论 的重要原则,而且对《逻辑学》摘要中关于认识过程辩证法的研 究成果,也没有全部概括在内。

而《纲要》正是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对于认识论的辩证法作了更完整的概括。 同时,列宁《哲学笔记》的其它材料都涉及了认识论的不少具体问 题,特别是论述要素之前的《神圣家族》摘要和《宗教本质讲演 录》摘要,以及之后的《哲学史讲演录》摘要。因此,我们还必须以《纲要》为线索,以《逻辑学》摘要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列宁对于认识过程辩证法的研究及其思想成果。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列宁在《纲要》中指出,“所有这些认识的环节(步骤、阶段、过程)都是从主体走向客体……”,这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就是认识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认识 论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一切哲学家 都从不同立场和不同形式研究这个问题,给以唯物或唯心,辩证或非辩证地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则是自觉地将它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来考察的。

文章图片2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不但总结了整个哲学的历史发展,而且也继承了德国古典文学的合理思想。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关于近代哲学的引言中,曾指出近代哲学 的派别分歧是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他说,“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 这个差异发展成为对立”, “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和存在 的对立,一种最抽象的对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和解。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然而揭示、思 维、理解这个统一的途径却有两条。这一时期的流派有二:第一 派是经验派,第二派是从思维、从内心出发的哲学。因此哲学在 清除对立的做法上分为二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实在论的哲学论 证,一种是唯心论的哲学论证,也就是说,一派认为思想的客观 性和内容产生于感觉,另一派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寻求真 理。”

他自己的哲学,也就是从神秘的客观思维出发,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和解”问题的,即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对于哲学基本问 题的认识,费尔巴哈则比黑格尔更前进了一步,他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就更为明确地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的问题……就是 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上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 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在古代哲学中有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主义者、柏拉图主义者和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怀疑论者和独立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在中世纪有唯名论者 和实在论者之间的争论,在近代有唯心主义者和“实在论者或经验论者”之间的争论。

列宁摘了这些话,并在旁边写 道,“参看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中的同一问题。”这说明费尔巴哈的看法是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 科学概括是吸取了这些先驱者的合理思想的。

文章图片3

《哲学笔记》中,列宁对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始终是十分注意的。在《宗教本质讲演录)摘要中,批判地吸取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解决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思想,对于费尔巴 哈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强调感觉的正确性.感官的可靠性和世 界的可知性的观点,给以十分重视和赞扬。

费尔巴哈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设想,如果人有了更多的感觉或器官,他就能够认识 自然界更多的属性或事物。在外部世界中,不论是无机界或有机 界中,没有什么更多的东西。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 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这一 段话,尽管对客观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认识不足,有些形而上学,但是,它明确地强调人的感官从整体上来认识世界具有足够性,这是 完全正确的。

当然,这种足够性并不否认世界的许多方面或者某 些现象是不能为感官直接感知的,但人是可以制造工具延长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理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感觉把握世界的本质的。所 以,“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而言,人的五官和 五种感觉能力是足够的。

费尔巴哈的这一合理观点,列宁是完全 赞同的,在旁批中明确肯定;“如果人有了更多的感官,他能否 发现世界上有更多的事物呢?不能。”列宁还指出;“这对于反对不可知论是重要的。”马克思指出,“五种感觉的 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它们对于正确感知客观世界具有足够性,费尔巴 哈的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可知论的权威,缺点在于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特别是没有阐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辩证过程。

文章图片4

列宁关于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研究和论述,更多的 是集中在《逻辑学》摘要中。详细地研究和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有同一”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同一性 的原理。

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的中心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的哲学体系的三大部分,也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研究理念异在或外在化 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 科学。”《小逻辑》第60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说明思维(理 念)通过外在化为存在(自然界)又回到自身(精神)的过程, 是思维和存在同一的过程。

在这一体系和过程中,一切都统一 于理念,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理念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显 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有同一。但是,理念(思维)经过异在 (存在)又返回到自身是矛盾发展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既是绝 对观念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显然又是辩证法的思有同一。

文章图片5

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是从逻辑概念的发展来说明思维和存 在同一性的。他把逻辑分为“作为有的概念的逻辑和作为概念的 概念的逻辑,或者..分为客观和主观的逻辑。”(《逻辑学》上 卷第45页)而“本质论,处于有论和概念论之间”,“仍然列于客观逻辑之下”。在他看来,概念是有(存在)和本质 的统一,概念就是存在的本质和本质的存在,而有和本质是 概念生成的环节。

他说: “基本的环节是概念自身的统一。” 有和本质只是作为比较低级和抽象的概念而已,总之客 观逻辑是统一于主观逻辑的。所以,黑格尔认为,在作为纯粹思 维的科学的逻辑里,“一个主观地自为之有的东西和另一个客观 地自为之有的东西在意识中的对立,被认为是已经克服了, '有’被意识到是纯粹概念自身,而纯粹概念也被意识到是真正的 有”,这是纯粹的客观唯心主义。

但是黑格尔又认为,逻辑里的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仍然是有区别的两个环节,“它们的统一,不是抽象的、僵死的,不动的,而是具体的。”(《逻辑学》 上卷第44页)它们的同一性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具体的同一,这是辩证法的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具体同一那句话,评 价为“典型的特色!辩证法的精神和实质!”。

文章图片6

在《逻辑学》中,最清楚地表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是第三编概念论,即主观逻辑。在这里他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部分,可以说是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缩影。主观性是直接讲概念自身。“直接的概念形态构成一种立场,概念依照这一立场便是一个主观的思维,一个外在于事情的反思。”(《逻辑学》下卷第263 页)客观性是讲概念沉入外在性中。

概念沉浸于事情之中,与 事情合而为一”,即概念外化为客观存在或客体,又作为客观存在的灵魂沉浸于客观性之中。所以说: “概念在其客观性中是自在自为的事情本身。”列宁摘录了这句话,指出这种把客观事情作为概念的外化或就是概念本身的说法,是神秘主义的。

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也就是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主观性和客观性都还是同概念的本性不适合的,都还是 片面和抽象的,都还不是圆满、完美和充足的。只有到了理念那里, “概念具有与它合适的实在化,并且当概念在其主观性中认识到 它的客观世界和在其客观世界中认识到它的主观性时,就是自由 的。”(《逻辑学》下卷第264页)这样,概念中得到了主观与客观、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成了圆满、完美和充足的。

文章图片7

所以,“在这一 完成中,充足的概念就是理念。”这一句话列宁也摘录了,指出这种达到绝对圆满的地步是一种“对发展的背叛。 ”诚然,黑格尔在理念阶段,通过生命和认识的理念 (这认识中又包含理论和实践二个环节)达到绝对理念,认为绝 对理念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绝对真理,它消除 了一切对立,融合了所有矛盾,达到了最高的自由境界,终止了逻辑概念自己的发展,这表明客观唯心主义最后窒息了他的辩证 法,但是,在这发展过程中又表明了他的辩证法。

也就是说,最后的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的绝对同一,是经过辩证发展而达到的。所以,列宁对黑格尔概念论三个部分的分类和规定的评价 是“=客观主义+神秘主义和对发展的背叛。”这就是 说,黑格尔逻辑发展中,有天才地猜测或揭示了辩证规律的一面, 又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以及它造成的背叛辩证法的一面。

由上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在解决思维和存在、主体 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的。列宁在对《逻辑学》特别是概念论的摘要和研究过程中,坚定地摈弃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和对发展的背叛,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科学地论述了主体与客体、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