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新课标,一堂课的真实任务和评价怎么设计,如何实施?

 大奔h1wmjlcm1r 2022-09-15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不少学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线学科老师都在为一件事烧脑: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又如何通过“真实任务”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

教学的“前厅”与“后厨”的协同搭档非常重要,课时安排、教学实施也大有讲究。两位老师搭上了“基于真实任务驱动孩子学习”的早班车,我们特别邀请他们来打版,分享新课标思路下教研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学校:杭州云谷学校

科目:科学课

单元:五年级下《船的研究》


图片

真实任务和一般学习任务

具体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牵引课堂向深度学习、能力素养提升转变,也引导了老师们的教学转型:围绕“大观念”和“引导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

其中,真实任务非常重要。学习任务,我们并不陌生,每一节课都会设计,今后也将大量设计。但是,新课标要求的不是一般的任务,而是强调“真实”。

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大家觉得以下哪一个是真实任务?

任务A: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要求载重五个钩码以上。

任务B:设计并制作一艘小船,要求平稳载重50千克的人,在学校小池塘里航行。

答案是B。

A任务,老师给定了材料,孩子可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并不大,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也较为基础,不需要寻找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中社会性的互动和评论也比较少,这样的任务一般一个人就能完成,不要求有太多合作,造船的成果相对而言也没有对自己或者周围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B任务则相反,制作一艘可以载人的船,在这个任务过程中,孩子需要全身心行动,规划项目进程,与同伴合作,接受反馈,调整方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用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测量水池的尺寸,从而决定船的大小;需要运用信息检索,在网上了解更多的造船知识;运用电脑三维建模的技能让设计图更加清晰明确。最后造出的这一艘船是真的可以载人的,孩子们的作品真正成为了校园环境的一部分。

所以,一个任务是否真实,有几条重要的标准:

思路可迁移

即使是在一个虚构的场景中,孩子也能体验到真实,比如模拟联合国,大家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孩子在其中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


全身心行动

排排坐的方式不适合完成真实的任务,在项目过程中,孩子们会走来走去,相互讨论,在身体和智力上都积极行动,寻找各种能用到的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社会性互动

在现实世界中要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件事,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需要跟他人互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结果需要接受各种评论,而这也会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


解决综合性问题

在真实任务中,往往孩子不只是运用到一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封闭性的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成果有影响力

真实任务的成果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对自己、他人或周围的世界有影响力、有意义。

据此,我们设计了项目“谁主沉浮”。

图片

图片

如何设计一个真实任务?

这类任务要如何设计出来呢?我们遵循了3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制定项目化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目标先行。任务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标和学校的育人目标。

云谷学校的科学课有课程总目标,源自课标和学校的素养图谱。根据课程总目标,我们在1~6年级每学年至少推进一个项目,用一个项目来承载一个单元的学习。以“谁主沉浮”项目为例,项目目标包含4个维度:认知目标、探究目标、情意目标、实践目标。这四个维度的项目目标也都一一对应着课程总目标中的素养能力。

不同的项目,对科学总目标覆盖的侧重可能不同,但我们六年的所有项目结合在一起,会充分覆盖到各项维度。

第二步,确定主题。

项目主题在哪里来?

教材的编写是基于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贴合该年段孩子特点的,但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学生。现阶段,教材还没有与课标同步更新,也不一定完全贴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所以我们选择的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从而更好地为孩子的能力发展服务。

前面所提到的A任务就是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我们对这个任务进行了丰富和延展,提出了更真实的B任务,也串起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并在项目一开始就发布了任务。孩子知道,后面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这个任务展开,能感受到学习背后的价值,动力十足。

第三步,设计趣味、沉浸式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让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是,要完成这样的真实任务,让孩子沉浸其中,充分实践,往往需要的课时比较多,那么课时从哪里来呢?

我们的做法是在整册教材中统筹课时,将需要的课时“挤”出来。

学期初,我们会框定本学期每个单元需要的课时,同时也确定了造船这个项目需要花去的课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适当调整某些单元的课时,为真实任务留出更多的时间。

比如在“环境与我们”单元,对孩子来说,他们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已经了解了水对我们的重要性,还有地球对我们的意义,这些教学目标完全没必要用完整的一节课来达到,可把相关的两个课时合为一课,这样,省下的课时就可以为项目服务。

同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将课程分为两类,项目准备类课程项目推进类课程

前者主要用于知识和技能储备,比如在造船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知道影响船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这些课程直接影响了后期船的设计和制作;后者是帮助项目的推进,比如设计船,迭代交流会,制作船,测试船,复盘会,孩子们会像工程师一样经历设计、制作、测试、迭代作品的过程。

除了搭建课程框架,还需要为孩子创设出对应的真实场景,最主要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好项目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包括原本计划之外的。比如在造船过程中,有小组想尝试用树脂和玻璃钢来让船更坚固,我们会及时采购帮孩子实现创意。

最后,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整个项目背后的支持者,为孩子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满足学生硬件方面的需求,帮助协调小组内的意见分歧,顺利推进项目。例如支持孩子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造船材料清单、分工表、帮助规划进程的进度安排表。


图片

图片

促进任务目标达成的评价机制

怎么设计?

准确达成任务目标,还需要好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在设计时评价先行,推进的过程中也要始终用评价来检测目标是否达成。

难的是,真实任务的学习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考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这种考察多维度素养的项目中进行评价?

具体而言,学生的任务是设计一艘船,如何判定一艘小船是否达到要求?

我们设计了下图的小船评价表。

图片

这种成果评价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指南针,学生们可以不断根据评价中的标准对照自己的现有水平,反思并作出改进,比如船的稳定性,装载量。

不过,仅仅只有成果评价是不够的。

在某次小船测试中,A组的船载重量、稳定性、安全性都达到了标准,B组的船却出现了漏水的情况。从成果评价来看,A组的船全方位碾压了B组的船;但实际上,B组的成员在设计时却真正试图利用对于沉浮的知识,想要造一艘通过增大其排水量而增大承载量的小船,只不过在制作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对结构的认知不到位导致了小船漏水。

如果只有成果评价表,我们就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在这里我们需要第二张表,反馈表。

图片

我们会邀请学生上台,分享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设计思路、改进方案、针对成效的思考,然后邀请同学进行自评和他评。为了更清晰看出学生参与该项目的增量,该评价并非是打等级的量化评价,而设计成了学生的一句话点评,我们称之为质性评价。

总结来看,学生是否能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利用了项目成果评价;想考察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耐挫能力,我们选择了项目质性评价;最后,为了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还补充了纸笔测试。

目标的类型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同,对于不同的目标,就需要恰当的评价方式获取有效的证据。而在项目式学习中,很可能我们的目标就是多维度的,那我们就需要根据目标,对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组合。

此外,对于不同学科的评价方式,我们有一些通用的建议:对于知识一类的目标,用纸笔测试直接高效,但对于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一些技能,就需要在一个比较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对应的观察和评估;对于学生的情感倾向类,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去推断或者利用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图片

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评价

有了科学的评价机制并不够,想要利用评价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评价。如果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会如何被评价,他们就能更清楚学习过程的目标和意义。

如何让学生理解评价,有这样几种路径来实施:

第一个是师生共创。前面提到的小船评价表就是师生共创的成果,在项目发布当天,学生就到水池边测量深度和尺寸,并且基于我们给出的“为学校的小学生们设计一艘船,让他们可以在学校的水池上乘坐”的情景,学生们梳理出了几条重要的成功标准,即评价表上的载重量、稳定性、安全性。

这样的成功标准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根据实际需求提炼出来的,而不是被灌输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评价。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段学生,对于中低段的学生来说,要共创产生评价标准,甚至理解评价标准都是相对困难的,那么如何解决呢?

在某一个跨学科项目中,学生要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制作成一本绘本。那么,一本好的绘本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最开始设计的表格,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繁琐并且不够直接。于是,我们制作了对应不同等级的绘本案例给学生参考,学生看了视频,一下子就明白了要怎么做才能达到三星。

这是第二个,用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评价。当然,如果手头上有往届学生的作品,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这样的案例给学生参考。

但是,有些作品可能需要从更细致的维度去评价,如果使用量表,非常多的字可能会让学生反感;而用举例子的方式学生不一定能记住那么多需要注意的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以使用Check List(自查表)作为学生自我检查的工具。

例如,在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中,学生要做音乐会分享,分享的要求维度很多。在学生准备音乐会期间,我们就下发了这张Check List。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拿着Check List进行检查,做到了就打勾,还没做到就先空着,这能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现在的目标达成情况。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维度多、细或者学生自查时使用。

图片

在了解了项目的成功标准后,要学什么就是再清楚自然不过的事了。在“谁主沉浮”中,师生共创了船的成功标准之后,不少同学自己在课外就利用实验探究和文献查阅的方式,重点对承载量和稳定性开始了研究。

在项目式学习中,当学生充分理解了评价标准后,他们能更有方向性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教育中习得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

项目式学习在评价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评价能力、技能、情感态度,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目标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甚至针对自己多元的目标进行不同评价方式的组合。但只有当评价确定下来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清晰,更有指向性。

在项目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可不可以再晚一点下课?或者能不能利用课间再来改进一下自己的船?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自发的,充满自驱力,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无比兴奋地抬船,准备试水的样子;在船试水成功以后,无比激动的样子;看到有小组由于稳定性不够,导致航行的时候翻船,他们大笑着上岸,后期思考改进方案的样子。我想这就是真实任务该有的样子。

孩子们驾驶的船,它们的航向就是核心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