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值得语文教师精读的好书

 杏林智慧 2022-09-16 发布于广东

Image

 一部值得语文教师精读的好书

    ——读《语文课程与考试论》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

近日,得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顾之川先生新著《语文课程与考试论》,立马捧读起来不舍得放手。全书围绕语文课程和考试这两大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用详实的资料,简明的文字梳理出它们的脉络,归纳其特点,并对两者的发展前景充满美好的期待,展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学养、公正求是的研究能力和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功力。这本论著是近年来语文课程与考试研究的新成果,顺利入选《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教师喜爱的图书”可谓实至名归。

  • 一、对语文课程与考试的脉络有扼要的梳理

新著开篇第一章,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对新时代语文教育中人们关注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进行了描述,以丰富的史料证明:工具论是语文教育实践的结晶。因为工具论的核心在于:它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即让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这一基础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者提醒语文教师:这一基本任务不能改变,改变了就不是语文了。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文学课、文学创作课,更不能把语文上成政治课、人文课、活动课、表演课。

接着,作者简要地梳理出1949年以前的语文课程发展脉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课程,关注其重点人物和关键事件。重点人物如宋云彬、胡乔木、吴伯箫等,他们是在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键事件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及其对语文课程、教材建设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语会、小语会的成立,开展语文教育调查,语文教育大讨论,语文新课程改革等。

对语文教育发展现状中如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等问题,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在“语文教学”这一章节里,提出了学生学语文的三条途径:一是课堂有效教学,二是课外大量阅读,三是社会生活实践。怎样教学生学好语文?也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研究儿童,二是培养学习兴趣,三是养成良好习惯。关于整本书阅读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整本书阅读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应该按课程标准要求,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可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跨媒介阅读”,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思想。

在“语文教师”这一章节里,关于教师基本素养,作者引用罗常培的四点看法,一是“知”“能”并重,二是读书须“博”先于“精”,三是研究中学教学法,四是改进国语国音的教育。关于使用教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因为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不可能适用所有学生。二是使用语文教材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段的教材使用方式方法不同,语文教材的编法不同,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不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不同,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三是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整合、取舍、补充和纠错。在教师阅读这件事上,从教师为什么需要阅读、读什么、怎样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对现代语文考试的脉络,作者分几个重要阶段加以梳理。探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1966),奠基期: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发展期:新课改时期(20002012)。并从时代呼唤考试改革谈起,就人们普遍关心的中考语文改革、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如何深化语文考试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视角独特的阐述,让广大语文教师了解了考试内容及改革趋势。

Image

  • 二、对语文课程与考试的特点有简要的归纳

语文独立设科以前,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史、子、集为基本内容。作者认为,那是一种“大语文”教育,它凸显八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语言文字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三是识字写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四是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五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六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多读多写,七是语文学习贵在学以致用,八是语文教育要注重社会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扫除文盲、文字改革、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等政治任务,有力地推动了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二是语文工具论逐渐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三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因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后引起争议而中止。

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特点,一是拨乱反正、文道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重新确立了语文工具论的指导地位,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一批语文教育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刘国正、于漪等振臂高呼,发挥了号召和引领作用。三是全国中语会、小语会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热情高涨,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名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1966)的语文考试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二是试题选材紧跟形势,政治色彩浓;三是文言文逐渐受到重视;四是写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后(19771999)的语文考试特点:一是考试内容,突出阅读与写作能力;二是考试导向,从注重知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三是题型设计,从标准化到能力层级。

对新课改时期(20002012)的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作者从新课改要求语文考试评价改革、课程标准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新中国语文考试的特点:一是高考承担着为国选材育人的神圣使命;二是《考试大纲》引领语文教改方向;三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对目前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体四层四翼”作了重点描述: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对语文考试改革诸多问题,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考试情况,沉淀出以下思考:(1)关于语文考试改革的定位。一是服务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贴近时代需求,考查综合素质;三是降低试题难度,回归教材与课堂;四是创新题型设计,强调实际应用;五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更接地气。(2)关于语文考试与课改的导向。一是在价值导向方面,突出立德树人,彰显培根铸魂;二是在考查内容方面,立足语文学科,考查关键能力;三是在试题形式方面,加强情境设计,强调综合应用;四是在育人导向方面,拓展阅读视野,引导素质教育。(3)关于考试内容改革。一是在立德树人上凸显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二是在关键能力上落实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三是实行教考统一,履行好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

Image

  • 三、对语文课程与考试的未来有深情的期待

本书中,作者对新时代里语文教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有以下期待。

新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里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教情语情,培养学生崇敬中华母语、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第二,要落实语文学科独有的工具性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等基础知识,识字写字、阅读素养和语用表达能力。第三,要突破学科藩篱,跳出语文看语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培养联想、想象及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涵养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情趣,增强中华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新内容: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借鉴吸收国外母语教学的经验,明确借鉴吸收不能食洋不化,更不能数典忘祖,借鉴吸收的根本目的是为我所用,利用世界文学文化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丰富我国语文教育内容,充实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宝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内容体系,进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文化。

新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核心素养包括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包括三个要点:第一,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第二,“综合性”说明语文学科的内容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文字,还与思维、审美和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民族文化,理解尊重多样文化。第三,“实践性”强调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这里的实践,既包括阅读实践与语言表达实践,也包括间接实践和直接实践。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抓手,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任务。

对未来的语文教学,作者展示了七个美好的语文愿景:一是创新融合,共同描绘语文教育改革蓝图;二是加强研究,立足中国大地教语文;三是统筹规划,增强语文教育顶层设计;四是精心编写教材,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程序;五是营造氛围,提高语文教师素养;六是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语文;七是理顺教考关系,实现教、学、考有机统一。

如果三百多万中小学语文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热爱自己的职业,潜心研究语文,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途径,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孜孜以求,这些愿景都能成为现实。

顾先生不愧为语文教育家,他的这部新著集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对语文教学与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确实是一部值得语文教师精读、重读的好书。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