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聊聊青铜甗,存在感不强,重要性极大

 那个老撕机 2022-09-16 发布于广东

青铜甗(yǎn),西周早期,文峰塔M3,现展出于东莞海战博物馆

甗是一种古老的器型,最早的陶甗出现于6500年—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消失于东汉以后,持续时间超过6000年。

至于最早的铜甗1958年出土于山东黄县(烟台龙口市),由村民深翻土地所得,没有其他共同出土的器物,位于岳石文化地层之上,推测为二里岗上层一期甚至二里岗下层时期产物。此物除了89年3月的《考古》杂志有文章介绍外未见任何展出或其他照片。

考古出土的最早铜甗则为1974年在武汉盘龙城李家咀M2出土的铜甗(同墓也出土了迄今最早的铜簋)。并且通过类型学对比,这两例铜甗也确实和海岱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陶甗风格一脉相承。由此可见甗这种器型从南到北的传播过程。

铜甗 李家咀M2 湖北省博物馆

铜甗只出土于中高级墓葬,一般一墓只出土一件,二里岗时期出土于武汉,北京,山西地区,二里岗时期的国都郑州地区可能由于缺乏大型墓葬的发现,没有发现铜甗。

殷墟时期则逐渐形成制度,殷墟一期为鼎,甗组合,二至四期为鼎,簋,甗组合。且出土甗的墓葬等级都很高,13座出土铜甗的墓葬中有6座出土方形器,但总体来说,殷墟一期出土最多,大约有1/3的墓中出土铜甗,2,3期越来越少,到殷墟四期又有所回升。应该与当时酒器为主转变为食器为主的趋势有关。

作册般甗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早期甗只出在诸侯墓中,中期也必定出现在鼎多的高等级墓葬中。西周晚期甗的数量减少,但方甗出现,基本只出现在国君墓葬中。在此以后,甗虽然从精美的角度来说越来越不行,但凡出现也都在高等级墓葬中,尺寸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方甗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深圳博物馆

总体来讲,甗虽然在青铜器中并不算显眼,器型也远不及鼎簋那么丰富,但其地位一直很重要。目前为止最有知名度的甗大概有三件,其中两件出土于殷墟,第一件1984年安阳武官村北M259墓出土,里面有颗人头,但当时并未引起太多重视,可能以为只是意外混入。

1999年,安阳刘家庄北M1046号墓又出土了一个装着人头的青铜甗,考古人员对这颗人头进行了检测,发现钙质大量流失,确实被人为蒸煮锅,从牙齿判断,是一位15岁的少女,平常能吃肉,应该是被征伐的方国首领的女儿或妻子。而这种甗中蒸煮人头的行为应该是斩首祭祀礼仪。

第三件则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也是商代最精美体量最大的青铜甗,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被称为“甗王”,其特点为四足甗(春秋以前的甗基本为三足),体量巨大,双耳顶部有两只立鹿,纹饰可见在二里岗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气势恢宏。

立鹿耳铜甗 江西省博物馆

而本文主角这件甗在商周铜甗中也绝对属于靓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青铜甗上出现一种有密集羽翅纹的神面纹同时也出现在很多其他青铜甗上,这种纹饰并非南方独有但在长江流域却是主流。大洋洲,宁乡,三星堆都常见此类纹饰。加上甗本身就是从南方流传到北方的器型,所以南北方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很可能并非只是因为某几次大的交流就能完成,而是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交织发展着。

从器型上看,曾国这件甗也更接近大洋洲甗王的风格,虽然三足四足有别,但其下盘敦厚,全然不像一般殷墟风格的甗下部的鬲纤细薄弱有失协调的瘦弱感。

南方器型加纹饰,出现在沟通南北的曾国,这是曾国青铜器的一个正常面貌。应该引起重视。

写到最后,才是本篇的初衷,关于青铜器的最佳观赏角度。青铜器作为祖先或者神在人间的化身起到沟通鬼神的作用,必然被置于高处,而祭祀者跪在低处仰视,所以只有从下向上看,才是青铜器的最佳观赏角度,因为那是神灵在俯视着你。这在工匠设计时也一定会加以考虑。

感受一下视角差一点的区别

如果你看过七龙珠,召唤神龙许愿的场景可以作为想象商人彼时的宇宙观。恰好这次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影厅,刚好就是以此理念做的设计,巨大的神面纹悬挂在高处,仰视着神的我们如此渺小。站在那看着它的那一刻,我更加体会到那穿越3000年的敬畏和压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