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二)

 小山 爱 2022-09-17 发布于山西

核心(二)

     只有尾闾中正,且慢慢内收,肚脐才有可能与会阴上下对齐,只有那样,才会真正的阴阳相合,才会激发起元气那种特有的气质。

    激发起来后,你会有“一动百动,节节贯串”整体劲气蓄和发的动作,那才是真正的内家拳。

    因为,气是内家拳身法上必须始终保持的运动法则,不是简单的气。而是通过人体尾闾的正与中的内在运动达到劲气蓄发的目的。

    不能把他理解为始终气聚小腹、刀枪不入的武术玄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练气呢?

     我认为,只有“尾闾正中”,才能有基础,在此基础上同时形成以“丹”为核心球体,通过它的滚动,使身体成为蓄势待发的“反弓”。

   “尾闾正中”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尾椎梢部向前收起,尾椎根部向前上卷起(如运动到位时有直射苍天之感)。

    为挺胯之状,但通过含胸拔背,整体形成平衡的力量,此为“正中”之中。

    而“正中”之正,即臀部从脊后观察,不左右摇摆,即股骨的大转子不得突出胯的侧面,这实际上就是立身中正不偏的基准线。

    形成腹实、肚空、胸宽,周身之劲气团聚于小腹状态,所谓的“劲从裆中翻,力源此”。

    从脏腑上讲,凡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的人,都清楚人体平时的内脏是由于腹压的作用,使得脏腑各离其位。造成肠子侵犯了胃的位置,胃侵犯了肝脾的位置,肝脾侵犯了肺的位置,肺侵犯了心脏的位置。

   尾闾的正中使腰脊的弯曲得以抻直,腹腔容积增大。因此,胸腔的紧张点移向腹腔,形成了所谓的“水深火降,气沉丹田”。

   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在技击中起到“一动百动,节节贯串”、周身一家、催发四肢运动到位、稳定人体重心平衡的基础作用,达到内家功夫整体混元劲力蓄发自如的效果。

    比如,在格杀中,劲气发放的瞬间,腹压骤然升高,腹部就像是充足气的轮胎,内气由内向外鼓胀。与此相反,腹壁的肌肉群由外向内收缩合抱,由此牵动脊柱转抖催发四肢运动到位,整个形体呈现向丹田收缩的趋势,再辅以肢体运动,把内劲注于手,通过身体的综合运动,以及大地的反弹力,形成一股向上的射力,一般是要把对方射出去的。

     气聚得猛,脊柱亦抖擞得快,劲力即发放得绝,内压就升得快。冲量上来了,动量的表现是相当惊人的。

      其实,如果格杀,起劲就把人打坏了。落劲一般是保护自己的同时,再重新聚气的作用。

     可是,当今不少武术传习者,对武术的真正内涵根本就不懂,终日只知比比画画,口中背谱,而练不合谱。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更谈不上发扬了。


     比如,“虚领顶劲”的行功标准,凡是教习内家拳者对这一名词可以说无人不知,但对于如何做到虚领顶劲,标准是什么,以及虚领顶劲在养生方面、技击方面起什么作用?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虚领顶劲是腰腿之劲气上行传递到头顶的助推器,是固定髋骨,使整个身体生根于脚,一贯上下运动、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

    因为虚领顶劲不是本篇文章的主题,有机会再单独论述。但是,内家拳的核心——“一动百动,节节贯串,整体发放混元劲气”是中国内家功夫的基本内核和基石。

    传承内家拳的“聚气结整”,必须先把自己的劲气结整,进而与对手的劲气结整,做到无缝对接,把人体的蓄发相变,皮肤触觉,体内预知的灵敏性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而不摧”,“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上乘境界。

    这对于发扬数千年积累的集养生、格杀功夫——内家拳是万分必要的,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强族强种的必由之路。

    历朝历代的英雄,之所以称得上英雄,除了智慧之外,在武术都掌握了这个核心技术。相反,没有掌握这个核心技术的,就不可能真正地懂中国武术。在那个时代,他也不可能成为英雄。正所谓“拳术,智勇之术也”。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说,内家功夫整体混元劲气的蓄发源泉和养生原理,来源于对“尾闾正中”的科学理解,只有做到“尾闾正中,一动百动,节节贯串”才能全面掌握内家拳拳理拳法,迅速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和格杀技术水平,有效地进行内家功夫整体混元劲气蓄发的锤炼。

    同时,是自己“骨正筋柔”,延年益寿。

   以尾闾正中而束尾的外动,带动气贯丹田的内动,以气贯丹田的内动催动脊柱的一动百动、节节贯串的外动,确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尾闾正中为纲,将可收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修为内家拳的人,不可不知。

     既言拳术,难免说到格杀,真的很无奈。不过,“虽曰为'拳’,实则贵和”的祖训不得不提。

    况当今社会,以和谐为主题,还是侧重个人修养,延年益寿为上。

      愿读者细细品之,并祝您阖家欢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