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第八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附中刘霞老师一袭禅衣宽袍,以寻常宁静、质朴淡然的姿态,带领她的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课堂里。绵延的浅吟低唱的吟诵,诗意想象的放飞,大量诗歌联读对文本空白的补白……让《春望》中杜甫的精魂,在这节“寻常”的课堂里,在每个人心中,活过来!
数月已过,那节课的气息依然在心头萦绕,此刻提笔,我的思绪飘回那“寻常”而又不寻常的课堂上,发酵,沉醉……
一、吟诵——以读促品,读中悟情
古诗教学中,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音乐性是和诗的直接晤面,是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刘霞老师深谙其道,一开课,就从自己的寻常做法开始:与学生一起边有节奏地轻击桌面,边轻吟《秋水》。课堂,从熟悉的吟诵开始,紧张的心、紧绷的身,变得沉静、柔软,老师和孩子,以及所有的听课者,被有魔力的吟诵牵引,走进诗歌中去……
接下来对《春望》的读、品、悟几个主要教学环节,皆以“吟读”为切入口,为主要教学手段,也为教学主线,将读进行到底。
首先是“读”。老师在学生初读后适时总结并过渡:“诗歌平仄交替,是诗歌内部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音韵美,也是诗人情感起伏之美。而那押韵的字,也不断重复回环,就像反复蕴藉诗人的情感,不断加深、回荡、缠绕。平长仄短,入收短促,韵字回环,请同学们或读或吟,去发现体会声音中的秘密,看看你发现哪个字其中的奥秘。”
刘霞老师在“读”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做到了课标的要求:激发诵读兴趣,指导诵读方法,培养诵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其次是“品”和“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学生在接下来的品读过程中,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有滋有味的吟读中品,以读促品、读中悟情——
看,学生的精彩品悟:“破,仄声,有强调之意,突出国家陷落,内心悲痛;国,平声,有延长之感,似乎引发无限情思。当时的繁华国都与眼前的残破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可感杜甫悲痛深沉的忧国之情。”“欲、胜,仄声强调:家散了,国败了,由人及国,万分忧虑”……
老师适时总结:我们发现,这样的读,能比以往更深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原来,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极为讲究格律的诗人杜甫的痛心的发声。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形音义为一体的汉字的力量,这是诗歌的力量,当然也是杜甫作为诗人的功力所在……”
古诗教学,不应在诗句表面疏通上止步,而要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把静态、单向、凝练、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丰满、多彩,具有连续性的画面形象,走进诗歌深处,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无疑,刘霞老师以“吟读”为手段和中介,抓住关键字眼,带动全篇,成功实现了这份深入和转化。
“会心吟诵得其韵”,把吟诵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吟诵成了这节课最基本的策略、主线,以读促品,读中悟情。在刘霞老师的《春望》课堂里,得到了精彩的演绎。
二、举象——融情想象,聚焦照亮
诗歌的形式特点是想像的、虚拟的、假定的。刘霞老师抓住诗歌的特点,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融情想象,与诗歌文字背后诗人绚丽的“情感世界”相遇。
三个情境的创设,点燃想象,聚焦关键字眼,成为对这首诗令人兴奋的“照亮”。每一首经典的诗,都是沉睡在暗夜中的美人,如果没有被“照亮”,其千般丰韵、万种风情,就无从捉摸,无可想象。三个情境创设:
一是“山河在, 不在。”
二是“这是繁华的长安城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春日,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三是“少陵野老 哭?”
学生在想象中,化身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或是一个老农、一朵小花,穿越到屠城后和繁华的长安城中,看到长安城深深荒草下的森森白骨,和之前大唐的盛事繁华的强烈对比。此刻,灰黑色的课件背景中,赫然出现“破”、“深”两个大字,“不管你是谁,都要面临这场大屠杀,面临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融情想象后对关键字词的聚焦,瞬间再次照亮全篇。杜甫对国事的感伤,对离别的惆恨,再次得到深入骨髓的感同身受。于是,第三个情境的还原,就水到渠成了:少陵野老无声哭、哽咽哭、吞声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国、城、家都在心中的杜甫,那深沉的家国情怀的感慨了。
“诚心直观得其象”,此刻,因为有了想象,和对“破、“深”的聚焦,象被举出来,放大了,象的叠加,以及连续呈现,自然形成了一个意境。学生们融入这个意境以后,和诗人心心相印。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干巴巴的40个字,而是内蕴多重情感,能照亮和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人格化的艺术品了。
三、联读——互文解读,扩大疆域
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为了扩大精神疆域,拓宽学习视野、更
深的品味主旨意味、增强文化积淀,无疑,联读,也即互文解读,是实现以上目的的有效路径。应该说,任何比较式阅读都是互文解读。
刘霞老师在课堂中,引进了八首课内外诗歌,有效地补充了对《春望》精神气质和主题的感受理解。当某种复杂的情感、博大的精神,具体化为有机的结构或有传承关系的链条之后,就很容易为学生所形象地理解、接纳。
《江畔独步 寻花》中赏花观鸟的愉悦,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痛形成鲜明对比;《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世境离乱,年华盛衰,凄凉聚散,让杜甫的“恨”与“泪” 成了学生可触可摸的感悟。接下来,四首与“家书”有关的诗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岑参的《逢入京使》、张籍的《秋思》、高启的《得家书》与“家书抵万金”的对比阅读;《月夜忆舍弟》的哽咽吟唱,让与杜甫一样在苦难流离中寄不出、收不到家信的离乱之人的痛苦绝望,成为每个孩子心头沉甸甸的哀伤……杜甫心中的国、城、家、人、发、簪,就成为了悲壮慷慨、柔软哀伤的精神链条。
“潜心联读悟其神”。学生,在互文解读的过程,亲近了古典的诗性世界,情感、精神,得以生长;课堂,也在这样的互文解读中显出宏阔大气的风格气象来。
“会心吟诵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联读悟其神”。杜甫的精魂,《春望》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吟诵、举象、联读的召唤和引领下,氤氲在每个从课堂中走出来的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