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9-18 发布于山东

01

吟诵 举象 联读

广西省柳州市柳北区教研室

李佳桦

2016年11月,第八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附中刘霞老师一袭禅衣宽袍,以寻常宁静、质朴淡然的姿态,带领她的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课堂里。绵延的浅吟低唱的吟诵,诗意想象的放飞,大量诗歌联读对文本空白的补白……让《春望》中杜甫的精魂,在这节“寻常”的课堂里,在每个人心中,活过来!

数月已过,那节课的气息依然在心头萦绕,此刻提笔,我的思绪飘回那“寻常”而又不寻常的课堂上,发酵,沉醉……

一、吟诵——以读促品,读中悟情

古诗教学中,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音乐性是和诗的直接晤面,是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刘霞老师深谙其道,一开课,就从自己的寻常做法开始:与学生一起边有节奏地轻击桌面,边轻吟《秋水》。课堂,从熟悉的吟诵开始,紧张的心、紧绷的身,变得沉静、柔软,老师和孩子,以及所有的听课者,被有魔力的吟诵牵引,走进诗歌中去……

接下来对《春望》的读、品、悟几个主要教学环节,皆以“吟读”为切入口,为主要教学手段,也为教学主线,将读进行到底。

首先是“读”。老师在学生初读后适时总结并过渡:“诗歌平仄交替,是诗歌内部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音韵美,也是诗人情感起伏之美。而那押韵的字,也不断重复回环,就像反复蕴藉诗人的情感,不断加深、回荡、缠绕。平长仄短,入收短促,韵字回环,请同学们或读或吟,去发现体会声音中的秘密,看看你发现哪个字其中的奥秘。”

 刘霞老师在“读”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做到了课标的要求:激发诵读兴趣,指导诵读方法,培养诵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其次是“品”和“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学生在接下来的品读过程中,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有滋有味的吟读中品,以读促品、读中悟情——

看,学生的精彩品悟:“破,仄声,有强调之意,突出国家陷落,内心悲痛;国,平声,有延长之感,似乎引发无限情思。当时的繁华国都与眼前的残破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可感杜甫悲痛深沉的忧国之情。”“欲、胜,仄声强调:家散了,国败了,由人及国,万分忧虑”……

老师适时总结:我们发现,这样的读,能比以往更深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原来,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极为讲究格律的诗人杜甫的痛心的发声。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形音义为一体的汉字的力量,这是诗歌的力量,当然也是杜甫作为诗人的功力所在……”

古诗教学,不应在诗句表面疏通上止步,而要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把静态、单向、凝练、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丰满、多彩,具有连续性的画面形象,走进诗歌深处,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无疑,刘霞老师以“吟读”为手段和中介,抓住关键字眼,带动全篇,成功实现了这份深入和转化。

“会心吟诵得其韵”,把吟诵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吟诵成了这节课最基本的策略、主线,以读促品,读中悟情。在刘霞老师的《春望》课堂里,得到了精彩的演绎。

二、举象——融情想象,聚焦照亮

诗歌的形式特点是想像的、虚拟的、假定的。刘霞老师抓住诗歌的特点,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融情想象,与诗歌文字背后诗人绚丽的“情感世界”相遇。

三个情境的创设,点燃想象,聚焦关键字眼,成为对这首诗令人兴奋的“照亮”。每一首经典的诗,都是沉睡在暗夜中的美人,如果没有被“照亮”,其千般丰韵、万种风情,就无从捉摸,无可想象。三个情境创设:

 一是“山河在,       不在。”

二是“这是繁华的长安城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春日,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三是“少陵野老       哭?”

学生在想象中,化身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或是一个老农、一朵小花,穿越到屠城后和繁华的长安城中,看到长安城深深荒草下的森森白骨,和之前大唐的盛事繁华的强烈对比。此刻,灰黑色的课件背景中,赫然出现“破”、“深”两个大字,“不管你是谁,都要面临这场大屠杀,面临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融情想象后对关键字词的聚焦,瞬间再次照亮全篇。杜甫对国事的感伤,对离别的惆恨,再次得到深入骨髓的感同身受。于是,第三个情境的还原,就水到渠成了:少陵野老无声哭、哽咽哭、吞声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国、城、家都在心中的杜甫,那深沉的家国情怀的感慨了。

“诚心直观得其象”,此刻,因为有了想象,和对“破、“深”的聚焦,象被举出来,放大了,象的叠加,以及连续呈现,自然形成了一个意境。学生们融入这个意境以后,和诗人心心相印。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干巴巴的40个字,而是内蕴多重情感,能照亮和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人格化的艺术品了。

三、联读——互文解读,扩大疆域

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为了扩大精神疆域,拓宽学习视野、更

深的品味主旨意味、增强文化积淀,无疑,联读,也即互文解读,是实现以上目的的有效路径。应该说,任何比较式阅读都是互文解读。

刘霞老师在课堂中,引进了八首课内外诗歌,有效地补充了对《春望》精神气质和主题的感受理解。当某种复杂的情感、博大的精神,具体化为有机的结构或有传承关系的链条之后,就很容易为学生所形象地理解、接纳。

《江畔独步 寻花》中赏花观鸟的愉悦,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痛形成鲜明对比;《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世境离乱,年华盛衰,凄凉聚散,让杜甫的“恨”与“泪” 成了学生可触可摸的感悟。接下来,四首与“家书”有关的诗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岑参的《逢入京使》、张籍的《秋思》、高启的《得家书》与“家书抵万金”的对比阅读;《月夜忆舍弟》的哽咽吟唱,让与杜甫一样在苦难流离中寄不出、收不到家信的离乱之人的痛苦绝望,成为每个孩子心头沉甸甸的哀伤……杜甫心中的国、城、家、人、发、簪,就成为了悲壮慷慨、柔软哀伤的精神链条。

“潜心联读悟其神”。学生,在互文解读的过程,亲近了古典的诗性世界,情感、精神,得以生长;课堂,也在这样的互文解读中显出宏阔大气的风格气象来。

“会心吟诵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联读悟其神”。杜甫的精魂,《春望》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吟诵、举象、联读的召唤和引领下,氤氲在每个从课堂中走出来的人的心里……

02

浅唱低吟,走进诗歌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朱莲莲

刘霞老师宛如从唐代而来,带着一身书卷气为我们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深度课堂。她让学生吟出诗中的平仄,她教学生唱出诗中的悠长,她在浅唱低吟中和学生一起漫步徜徉在古诗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古诗“场”,让听者陶醉其中。关于古诗教学,刘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与借鉴的东西。

一、虔诚谦虚,知人论世

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中有言:“杜甫是这一座大成诗宛中,根深干伟,枝叶纷披,耸拔荫蔽的一株大树,其所垂挂的繁花硕果,足可供人无穷之玩赏,无尽之采撷。”刘老师便是引导学生从了解诗人开始进行诗歌的学习的。她安排了学生进行了专题预习。课堂开始,学生便在他们对于诗人的了解中展开,有的联系杜甫的生平,为他一生的冤屈悲惨鸣不平;有的结合杜甫的诗歌,赞他自然中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还有的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杜甫之伟大神圣……这样的举动为读一首诗铺垫,不可谓不真诚不可谓不虔诚。在这样的导入指引下,学生能在后面的学习中深入诗歌读懂诗人就顺理成章了。

二、平仄吟诵,初步感知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走进一首诗歌首先是需要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解题的时候,刘老师让学生借由“春”“望”两个字想象情景,一下子把学生的视野由单纯地面对这首五言律诗,带到了真实可感的自己生活认知。本来属于春天的鸟语花香回到了学生的心里。刘老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舍得用短暂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几分钟的“学生讲坛”,就让学生理解了“望”。主讲者不仅分析了“望”的三重涵义,还结合了诗歌分析了诗人赋予诗中的哀伤,到此学生的活动已经为接下来对于诗歌对于诗人的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战争思乡题材的《春望》学生很难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诗人读懂诗歌中的沉郁顿挫。刘老师却巧妙借助平仄、押韵,回归诗歌的本源,摒弃我们常用的轻重缓急重音强调等泛泛地朗读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内部的平仄。“平长,仄短,入声短促,韵字回环缠绕”,这样的朗读指导似乎更形象具体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而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之后,刘老师让他们思考声音中的秘密,让学生分享朗读中感悟特别深的字,开启了学生的发现之旅。经过短暂的思考和简单的小组交流之后,我们听到了学生试探地回答,他们有的发现了“破”之悲怆,有的发现了“深”之苍茫,还有的读到了“恨”之切切。不管什么样的回答,他们站起来范读的时候已经可以吟唱一句又一句的诗歌了。刘老师总结他们的感受多且深是因为声音的神奇,汉字的力量,杜甫的功力,而笔者认为,这还其中还有老师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平时的积累沉淀。

三、对比浅唱,品评鉴赏

这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引导学生品评诗歌。刘老师不是简单地单就诗歌本身逐字逐句地解读,而是用几个问题引领学生自己探索诗歌的妙处。

第一联,老师让学生用“山河在,     不在……”的句式说话。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结合诗歌背景又要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进行回答。学生们的回答也没有令人失望:

生1:我认为山河在,亲人不在……

生2:我认为山河在,繁荣盛世不在……

生3:山河在,其实不在的也是山河。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人。家即是国,国者为家。山河,本是带有褒义的词语,在杜甫心中,山河是只属于大唐的,可是安史之乱以后,都城沦陷了,国破,山河也名存实亡,这样名存实亡的山河还算什么山河呢!

刘老师并没有对这些回答作出过多的评价,似乎学生的回答早就在老师的预想之中,足见老师对于自己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信。她只是缓缓地把已经沉浸在因为山河在,而一切美好都不在的痛苦中的学生用另一个句式拉了回来——

“这是一个繁华的长安城里,一个平常不过的春日……”

“如果可以穿越,在长安繁华的日子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春日,你会是谁?在做什么?”此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恶狠狠的安禄山,有自鸣得意的唐玄宗,有享尽荣华的杨贵妃,有天真活泼抓蝴蝶的小孩儿,也有悠闲种田的老农,连老师都忍不住穿越成拿着戒尺的老师,此时学生能够把历史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整个课堂都春意融融了。似乎这一阶段学生、老师都忘了正在学的是《春望》,然而此时,刘老师灰色底的幻灯片上出现了两个字“破”“深”。刚才欣欣然的春日胜景戛然而止。老师了无痕迹的预设,让学生自然而然跟着老师的引导走进了诗歌里面。此时此景指标刘老师让学生为另外一首诗歌填空“少陵野老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她让学生思考杜甫回忆起当时的繁华,会有怎样的哭声。结合了自己体验,思维已经完全打开的学生,很快就替诗人发声了,此时的诗歌不仅仅是杜甫的心声,俨然成了一整堂学生的心声。这样的情状下老师已经无需多言,诗歌是学生的诗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了。

对于其他几联诗歌的鉴赏,刘老师也是处处有心却不露痕迹。首先是对于第二联“花”“鸟”的赏析,她以诗解诗,让学生拓开来,对比《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的“花”“莺”,来感知诗歌中同意象不同情境下不用情感的表达效果。又引入《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以及“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等诗让学生自己分析第三联“家书”的重量。这种以诗解诗的方式首先要求老师有极大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和较高的思维水平,这些都在这课堂上展示出来,可以想见刘老师及其学生在课下的积累是非常人所比的。

对于第四联的解读,刘老师没有像前几句一样花费很大的气力,而是让学生给诗人杜甫拟一副小像素描的名字,要求形神兼备。此时已经不需要多少言语了,早已深入诗歌深入杜甫灵魂深处的学生,以“愁”“悲”等名命名小像已经证明,这首《春望》这位诗人已然入驻他们的心灵。

一堂课下来,刘老师的引导如小溪出深山,潺潺中沁人心脾,泠泠声里已经将从深山中带来的一国一城一家一人一发一簪,带入人心。无论是悲壮感慨还是柔软哀伤,都成了杜甫沉淀在所有听者心中的形象。借用刘老师结语用的诗人冯至的话“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我想说:一堂课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学生从未停止思考,这便是诗歌教学的高境界吧。研究古诗教学的路漫漫,吾辈还需且思且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4)》,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