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医案、配方

 烟水散人 2022-09-19 发布于江西

对中风的认识,历代医家意见不一,唐宋以前侧重外风立论,认为“内虚外风入中”。金元以后诸家创立内风之说,河间主火,东垣主虚,丹溪主痰,景岳直名非风,才认识到还有火盛、气虚、痰湿、阳亢等,内风是主要病因,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并制定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对辨属气虚血瘀证有明显效果,现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机体积损正衰,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内盛,复因忧思恼怒,或恣酒饱食,或房室劳累诱发,以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扰动气血,血随气逆,风火挟痰,上冲于脑,蒙敝心窍横窜经络,形成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而发病。而血瘀与瘀阻,贯穿于中风急性期、缓解期与恢复期之中,近年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其血液多呈浓、粘、凝、聚状态,血球和血浆成分出现异常变化的血瘀现象,可能是向中风转化的物质基础,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且本虚多,标实少,本虚为气虚、肾虚、肝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阻、肝风内动,本虚是中风的异中之同,标实是中风的同中之异。

【临床应用】

柏氏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临床观察病例80例,强调未病先防,治疗过程中辨证加减活血通络之品,效果显着。韩氏58认为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成气血并重之方,更有益于发挥疗效,重视不拘泥于古方,但应遵守方意,并且临床应用时应尽量早使用本方。

周氏9对于其方名有较深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出补阳还五汤的具体的含义,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视方中黄芪的用法,临床效果较好。

【病案举例】

柏氏治疗病例:刘某,男,49岁,患者因右侧肢体无力1年余,于2003年12月28日初诊。述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突然昏倒,口眼歪斜,流涎,语言不清,无昏迷、抽搐,于遵义某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经西医治疗病情缓解,现仍感右侧肢体无力,伴口角向左歪斜,记忆力明显减退。有10余年的高血压病史。查体:口角向左歪斜,伸舌偏右,左侧鼻唇沟变浅,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3级。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上方内服,4剂后,右上肢肌力为2级,右下肢肌力4级,10剂后,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药已大效,语言清晰,步履有力,口歪已正。

郑某,男,70岁,因口角流涎伴右侧肢体麻木2年余,于2004年1月入院。述2年多前突发口角流涎,右侧肢体麻木,头昏、头痛以顶部痛为甚,失眠多梦,无呕吐、抽搐、二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症,曾于遵义某医院做CT检查示:“右侧半卵圆中心腔梗”。经西医治疗稍缓,现感右侧肢体麻木,口角流涎体查: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偏左。予以配服上方,3剂后即获神安入寐,麻木好转。患者年近七旬,正气已虚,气不运血,脉络瘀滞,故黄芪独重,大补元气,辅以当归12g、川芎9g、红花12g、桃仁12g活血,桂枝9g、橘络9g、桑枝12g、制地龙9g通络。10剂后口歪已正,已不流涎,痊愈。

按:《证治汇补·中风》篇云:“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中风一病,一经发生,病情较重,尤其是卒中昏迷而程度较深者,预后不佳,虽经救治,后遗症亦往往不能在短期内恢复,且有复中之可能,因此,与其治疗于既中之后,不如预防于未中之先。在未病之前,如有中风预兆,特别是年逾四旬,而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润,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者,必须加强防治。并结合针刺、气功等疗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韩氏治疗病例:王某,女,28岁,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1天为主诉入院,检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急送观察给,

予吸氧,降颅压对症处理,于第三天苏醒,呼之可应,但失语,右侧肢体瘫痪,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8天后,病人完全脱离危险,每日可进流食四两,二便调,按中医辨证观已由入院时的中风、中脏腑、闭证型转为中风半身不遂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药用黄芪6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地龙10g、丹参30g,每日1剂,文火煎服。西药除能量合剂每天静脉点滴1次外,均停其他药物,3剂服完即见转机,在续5剂服完,在家属的搀扶下即可下床抬动右腿迈步在房内活动,并能发出简单字音,连服13剂后,病人感觉右腿已能用力,右手指可稍微屈伸但不能抬肘,能和旁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家属要求带药出院。

按:补阳还五汤为王清任专为中风之后留下半身不遂等症而设,本次观察亦专为恢复中风之后半身不遂而设从资料来看,也颇有效验,应用本方应遵古法而不泥古方,在原方重补气的基础上变化为气血并重似乎更为适宜本证证候;恰当选择适应症,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形成,均有脱离危险后,经中医辨证为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

型者,无其他并发症为本方治疗对象;运用本方越早越好,本方有预防复中的作用;服药过程中要配合鼓励患者肢体活动锻炼,树立恢复的信心,可增进恢复进展。

周氏治疗患者刘某,男,53岁,2001年9月5日初诊,主诉:头昏,右半身不遂,肌力0级,舌质紫暗,脉缓涩,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炙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地龙10g,夜交藤18g,菖蒲10g,伸筋草30g,葛根30g,泽泻10g,丹参30g,广三七10g,生甘草3g。上方连服5剂后,右侧上下肢肌力转为2级,能在床上活动,宗上方加减连服1个月余,右侧上下肢肌力恢复正常,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病情痊愈,嘱将上方10剂研细末,蜜制为丸,每丸10g,早晚各服1丸以固效。

按:中风通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半身不遂其病机多有气虚血滞,或肝阳上亢致脉络瘀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语言不利多有风痰阻络或肾虚精亏而致音喑失语;风痰阻络也可致口眼歪斜,而其中半身不遂尤为多见,气虚血滞为主要病机,王氏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而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故创用本方,使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矣,故方名补阳还五汤,治宜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本方黄芪用量较大,但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加葛根、丹参、广三七增加活血化瘀之力,伸筋草、桂枝舒筋通络,增大了补阳还五汤的适应症和治疗范围。现代医学从黄芪、川芎、丹参、葛根、三七等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单味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很满意的疗效,如从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能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卒中指数,减轻脑水肿,能抑制血栓形成,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对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注射液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和血黏度,改善缺血区微循环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