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翻译】最好的治理可以说是“太上”,是充分信任民众而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无为之治。这样的政府,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或者仅仅知道它的存在,并不感觉政府对他们有什么打扰; “其次”的一类是比较信任民众的、可亲可誉的较为开明的政府;再“其次”,就是不太信任民众的、有威慑力的、令人惧怕的政府;最次的,就是毫无诚信的、极差的、令人蔑视的、遭人辱骂的政府。 政府缺乏透明或者对行政信息披露不充分,这是诚信不足,是不相信民众;因而民众也不信任政府。最好的一类政府足智多谋,尊重言论自由。在最好的政府治理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结果,百姓都说:这是我们自治的结果。 ![]() 【精解】在这一章里,老子把治理社会的权力者(政府或治国者)分为四类。最好的政府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第一类政府。不靠人治而靠制度来管理着社会,这个制度就是“道”。 最好的统治者,就是人们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人民亲近并赞美他;再次一等,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人民轻侮他。“我”即民主政府,政府无为,人民最大!“其贵言也”是这类政府的特色。 贵言的“贵”与贵生的“贵”以及“贵食母(第二十章)”的“贵”意义相同。“贵言”当然不会是“贵”官方之言,而是“贵”民间之言。 ![]() 最好的政府(圣人)正如老子在第四十九章所言:“圣人恒无心(亦作'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如何才能知道百姓之心?当然是广开言路、言论自由。 广开言路,尊重言论自由也是政府(圣人)谦下退让或不争的美德,是无为而治的一种表现。中国古代的采风是指收集民歌、民谣,听取民言、民意的方式,也是“贵言”的一种表现。 现代的高科技为广开言路、言论自由提供了方便的载体,使得“贵言”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风”!老子若活到今天,一定会乐不可支。 ![]() 本章说的“信不足,案有不信”似乎应该移植到第二十三章的末尾。汉字的“信”,从人,从言。是指人说话算数,不可食言。 至于政府更要有充分的信誉,不可说谎言,不可有所隐瞒。人无信不立,政府尤其如此。如经文所说的第四类失信于民的政府,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由于《道德经》侧重于对执政的权力者说教,老子在本章只是抨击统治者的“信不足”,而未对民众的诚信问题加以阐述,仅仅提到民众的“不信”。当然,“不信”也是一种权力,是广大民众的权力,是更换政府的权力。 ![]() “我自然”意味着:最好的政府“功成事遂”,是民众崇尚“信誉第一”、崇尚“以诚信为本”的结果。政府的功成事遂实质是“民众自由(自治)”的结果。人民的自治与执政权力者的“无为而无不为”(民主)是一致的。 所以老子才说了“我无为而民自化”的至理名言。“无为”是一种民主或是民主政治。“自然”是说民众自治自化。坚信民众能够管好自己,这或许是老子为人类做出的最卓越的思想贡献。 《道德经》关于四种治理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在大约2500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道德经》高度评价第一类的治理模式:“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一个“猷呵”不仅赞扬了第一类治理模式恪守诚信、足智多谋,还赞扬其广开言路的和谐气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