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章,不以兵强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叙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文章图片1

【翻译】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发动战争必然会遭到报应。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

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因此而自满;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逞强。

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文章图片2

【精解】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勿强”二字,前半部分讲有道之人辅佐君主,不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天下,因为战争不论胜负,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半部分讲真正完美的方式是像树上结出的果实一样,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强求出来的。老子讲的是他反对战争的态度:反对“以兵强天下”。

不能骄傲自满,要认识到是不得已才走到这一步的,结出了果实,已经是强壮了,就不要再增强它了,如果过于强壮,就会走向反面,背离了道。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这一章和下一章中,尽管老子都重点论述了战事的问题,但这并不能说老子兼治兵家,因为老子之所以论兵,只是想阐释哲学问题,而不是为了阐述兵家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君王在治理天下时,周围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辅佐他,这些人不但辅助君主治理天下万民,也操纵着军队,如果这些人过分夸大军事的作用,势必会影响君王的治国策略,甚至会导致君主穷兵黩武,滋生独霸天下的野心,最终酿成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当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军队,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也就无法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定祥和了。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乱、战争频仍、国家屡屡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期,因此老子反对战争的观点,是符合当时百姓的利益和愿望的。

文章图片3

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因为两军鏖战之后,必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田地荒芜,野棘丛生;战争过后,战场一带往往会瘟疫盛行,饥荒成灾,百姓不得不逃离当地而导致百业萧条、田地无人耕种而杂草丛生。当然老子不是笼统地反对战争,有时候出于解救危难的需要也要用兵,但战胜了对方就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能骄狂暴虐。

在老子看来,虽然打仗有胜有败,但其实胜方和败方都是受害者,因为天理是循环的,双方都要为战争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胜利者而言,虽然已经是强者,但是强并不是永恒的,如果在胜利后能够收敛还好,如果变得自高自大,只会加快由盛转衰的进程。这就是“”的规律,一旦违背“”的规律,必定会走向衰败,走向灭亡。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在本章中,老子借战事的问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道理,即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头,太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当我们获得成功或是取得成绩时,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狂妄自大,而要掌握适度原则,否则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人们经常所说的“乐极生悲”一词,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得意忘形之人的,它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现实生活中,得意忘形的人随处可见,而悲伤过度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为何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老子给出了答案,即我们远离了大道,不能和大道合二为一。在情绪的掌控方面,老年人要比年轻人做得好些。

文章图片4

一般而言,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大风大浪要比年轻人多得多,所以不易冲动,不会感情用事。而年轻人则不同,年轻人在情感方面经历的事情太少,一旦遭遇挫折,便会失落不已。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烦恼和痛苦,但每个人的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只是一味地忍着伤痛,而不是把挫折作为一次经验和教训,就不会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如果能够克服挫折,就会慢慢走出阴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失败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使人取得成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和乐观的心情对待挫折,绝不能让坏情绪毁了自己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