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教材学古诗54】刘厚彩|王之涣《登鹳雀楼》

 昵称14934981 2022-09-2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图片

听音频,学古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 文






图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图片





赏 析






图片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东岸,因常有鹳雀在楼上栖息而得名。这座楼气势宏伟,结构奇巧,登上楼有腾空欲飞之感,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登楼观景,放歌抒怀,也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话说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王之涣独自一人登上 鹳雀楼。只见天边一轮落日,向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楼前下方,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整幅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波澜壮阔,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染了,胸襟顿时开阔,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渐渐地,眼光落在了更远的去处,思绪也随之远上昊天。忽然,他健步如飞,向楼的最高层奔去。他想在夜幕降临之前,登上最高处,放眼千里万里之外的辽阔天地。

 图片

这首诗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图片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 要站得更高些,“更上 层楼”。“千里”“层”, 都是虚数,是王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王之涣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王之涣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