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略君子风采//关于《论语》十二章的一点思考

 胡艳杰 2022-09-22 发布于河南
为什么要读《论语》呢?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鲍鹏山老师说,其实,《论语》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和理想的政治。可见,读《论语》,从中悟出道理是多么的重要。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讲的是理想的人。

首先,我们需要梳理内容,弄清楚每则内容的意思。掌握主要虚词而、之、于、以的意义和用法,通过虚词揣摩句子语气,通过读,来感知情感。
接下来,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十二则内容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君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想要成为君子应该怎么做?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章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君子,得好学。那么怎样才算是好学呢?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往深一层去思考:为什么要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呢?为什么要做事勤勉呢?为什么要说话谨慎呢?为什么要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呢?
欲壑难平!物欲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没有穷尽,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结果使得自己掉进欲望的陷阱不能自拔。我们得有精神生活。鲍鹏山老师说: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以后,会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人们一直在抬高物质生活的标准,没有给精神生活留下足够的空间,所以,迷失自己,痛苦、苦闷。
说话要三思而后行。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很快就会传到人家的耳朵。尤其是在官场上,更应该慎言。
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见贤思齐”,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优秀。因为优秀的人有一种影响力。
总之,第一章告诉我们,从为人处世方面来看,君子要好学,对物质不孜孜以求,简言慎行,虚心求教。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 孔子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中写道: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在孔子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即所谓权门,而且不是普通的权门,是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这三大家是孟孙、仲孙、季孙,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整个政权都操纵在他们手上,鲁国当时的国君就那么可怜。
季氏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结果,玩出了天子的味道来了。按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是天子的味道,要与中央抗衡,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人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的意思是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那时的社会混乱不堪,文化堕落。季氏三家权臣,他们不但眼里没有顶头上司的鲁君,连中央的周天子,他们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不但在家里开舞会,摆出八佾之舞,还在家里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了天子所用的国乐来。
换句话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所以孔子非常感伤,接着感叹起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一章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心中要有仁,否则,礼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仁”是内核,礼乐是外在表现形式。不仅是普通的“士”(读书人,知识分子),作为大夫更应该如此,心中要知礼守礼,不能越级,国家才会有秩序。
本章核心概念:仁、礼、乐
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由爱个人到爱一切东西。第十章也有关于“仁”的解释,是这样: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关于“礼”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来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里的“礼”指尊卑长幼关系的礼制。
百度上说:
周公在思想和制度上的成就——制礼作乐。礼,思想内核是“尊尊”,表现形式是各种礼仪制度。就“尊尊”思想而言,朝堂上,君主为尊;婚姻中,丈夫为尊;家庭里,父母为尊。身份尊贵的人必须得到尊重,以此而确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之社会秩序。就礼仪制度而言,制度为思想服务。周公为了强化国人的思想认知,又创设了纷繁复杂的礼仪规范,其目的就是将“尊尊”的思想,贯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乐:就音乐形式而言,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如果说“礼”强调的是秩序,是分别;那么“乐”强调的就是亲爱,是和谐。礼为刚,乐为柔,刚柔并济;礼为阳,乐为阴,阴阳和睦。
孔子认为,周公的礼乐思想及制度极其完美。他一生崇拜周公,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仁”不仅是对人内在品德的基本规定,它还是对人外在言行的规定,这便是“礼”的形成。孔子强调要用内心的“仁”,来实现外在的“礼”。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三章核心概念: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多指儒家所推崇的封建时代的一种美好的政治制度,以及个人修养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可见,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不是为钱财名利而死,而是为追求心中美好的理想而献身。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四章,把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知晓的是小利。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君子不追求不义之财。君子把合乎道义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小人则在以有利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本章核心概念:义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成语: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这一章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的标准是:文质彬彬。“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本章核心概念:文、质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一章第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用了双重否定,来强调“弘毅”的重要性。这里的“弘”指志向远大,“毅”指意志坚强。告诉我们,要成为君子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意志坚定地去实现它。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一章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情、做学问,都要靠自己。俗话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自己不愿意站起来,谁都扶不起你。是选择半途而废,还是坚持不懈,完全在于自己。所以,要想成为君子,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远大理想, 还要坚持不懈。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一章告诉我们,想成为君子,就要成为“智者”、“仁者”、“勇者”,即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有仁德的人。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章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同理心,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由爱个人到爱他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一章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君子呢?还要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学《诗》很重要。
总之,理解每一章中出现的核心词,核心概念很重要。最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为“君子”下一个定义。比如,君子就是有远大理想,并能坚持不懈,不汲汲于富贵的人。君子就是做事勤勉,说话谨慎,能虚心求教的人。也可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