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逸闲堂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夏至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史上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就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确定了夏至。这夏至一般都是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到来。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就是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您比如说咱北京,白天时长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就能达到17小时以上。同时这天,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也最多。

  古代先人将夏至也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是说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各属阴阳。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属阴,在冬至时它的角才脱落呢;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而鼓翼齐鸣;半夏是喜阴的药草,仲夏时恰在沼泽或水田中出生,因此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您瞧,这大自然中的生物是多么的有趣啊!

  夏至到了,人们一般把夏至到小暑的这15天分成3时,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段时间,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de 气温都很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快。当然,这个时候降水也多,这对农业而言自然是大喜之事了,正如农谚所言:“夏至雨点值千金”啊!

  夏至后,白天爆热,空气相对流动差,到了傍晚又特别容易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局部性强。按老百姓说就是“夏雨隔田坎”,这比喻真是恰到好处,绝了!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有个著名的诗句,可说是家喻户晓,诗的后两句是这么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您瞧,这描绘的够多生动,不愧是诗人。

  大家兴许都知道,冬至有个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估计也熟的不能再熟了,这我就不说了。不过您可知道还有个夏至九九歌”吗?这在南宋人陆泳的《吴下田家志》中有记载,您听我说说,歌谣是这么说的: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据说在唐代就有这九九歌了,具体出自谁手,咱还真没查到。

  不过,您瞧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吧!夏季物候变化的这点事儿,通过人们日常生活起居,解释的这叫通俗易懂,依我看,就这事儿,要搁专家都未必。

  嘚,说了夏至的由来了,咱再聊聊这习俗吧。

  老话讲:“冬至饺子,夏至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夏至这天那必须得吃面,当然是面条了。但这面的种类那可多了,切面、抻面、擀面、揪面片儿等,种类挺多。要说浇头就更讲究了,打卤的、茄丁的、西红柿鸡蛋的、酱油汆的、花椒油的、炸酱的、芝麻酱的多了!

  除此之外,还有凉面呢,这大热天的,外面跟下火似的,这大晌午的,您要是来上一碗过透了凉水的抻面,面里再搁点儿黄瓜丝、心里美丝、青蒜末和用热水焯过的绿豆芽、煮熟的黄豆,再浇上肉丁炸酱,那叫一个悳!要是拌和好的芝麻酱,那您就吃吧,降火开胃,这叫地道!

  当然,现在面的品种更多了,什么凉面、担担面、拉面、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太多了,但在这炎炎的夏日,让我最钟情的还是咱老北京的炸酱面、芝麻酱面,真爱吃!

  夏至这天,不光北京,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爱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而到了岭南一带,夏至则少不了吃狗肉和荔枝,特别是广西的钦州和玉林等地区。据说夏至时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生热,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之说。大意是说人们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也是基于这一愿望,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不过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谴责,主要是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改变,狗作为人类的朋友,人们只是不愿让它成为盘中餐而已。

  祭神祀祖,这也是夏至的习俗。在咱们国家,您就记着大凡农历节,一般都少不了祭神祀祖活动,这就是传统文化,不忘初心啊!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除灾害,连年丰收。《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思就是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因此,夏至前后,许多地方都举办隆重的“过夏麦”,就是古代的“夏祭”活动,感谢天赐丰收,祈求获得秋报。。

  消夏避伏。夏至日,在民间妇女们则互赠折扇、脂粉等。据《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这扇子能生风,驱散身体所生浊气,涂抹粉脂,可以防生痱子。而在朝廷,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块,来“消夏避伏”。就这习俗,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可以说都成为了一项制度。

  除了习俗之外,咱还得说两句养生的事儿。

  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夏至后,饮食得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主,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据《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医圣孙思邈更是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这季节,在饮食上咱除了以清淡为主外,还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生姜。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俗话说“男子不可百日无姜”。您瞧这俗话说的,我也甭说了。反正夏季暑热,人们会食欲不佳,这生姜恰恰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强身健体那是绝对有好处啊!

  另外,在精神上咱也得注意调养。《周易》讲了:“夏属火,火对心”。这夏日炎炎的,往往让人闹心,心烦则燥热,那一准儿准影响情绪。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特别是有暴脾气的主儿,您再有急茬儿的事儿,那咱也得稍安勿躁,别动不动就上火!

  再饿,这饭还不是得一口一口的吃?您说是不是这理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