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建设 | 成长瞬间:每一刻,都意义非凡之经历挫折

 徐徐见之 2022-09-24 发布于河北

 Image

亲爱的宝贝:我们非常渴望你的未来能够成功,但我们也不惧怕你有尊严地失败。我们既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更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我们希望你拿得起,更希望你放得下。请你“不怕输”,正面乐观地面对人生。



  经历挫折


     
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长新技能,不断结交新朋友,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老师的偶尔一次批评,就会让他们耿耿于怀;偶尔的比赛失利,就会让他觉得大家都在嘲笑自己。甚至,当一些令自己觉得窘迫的事情发生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和失败,总是忍不住想问:“他到底是怎么了?有比赛就有输赢啊!这明明就是很小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在意呢?”

  为什么?

  因为孩子对压力性的生活事件承受能力不足,说得直白一点,我们的孩子太过于脆弱,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挫折在心理学上的概念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或干扰,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属于动机理论范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挫折有可能锻炼孩子的意志,也有可能引起孩子悲观、痛苦、沮丧等情绪。这些情绪会侵蚀孩子的快乐,让他陷入悲观情绪里不能自拔。最要命的是,挫折次数多了,孩子的悲观心理可能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警惕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反复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相反,它会在电击到来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从而放弃任何反抗。孩子年纪小,心理不成熟,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这种状态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家长必须及早帮助孩子对抗习得性无助。

小仪式

  1.孩子取得进步后,要及时给予激励。我们虽然无法控制挫折的发生,但可以激励孩子不被挫折打倒。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地表扬他、激励他。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他就会鼓起对抗挫折的勇气。

  2.让孩子学会倾诉。倾诉绝对不是软弱,而是心理医学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适度的倾诉可以把受挫后的失望和焦虑随着语言逐步转化出去。如果倾诉对象能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抚慰,孩子就会正视挫折,不再惧怕挫折。



 “受挫”并不是一件坏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大多数学前儿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上小学的儿童也会格外在意输赢,一旦不如别人,便会产生沮丧和悲观的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会将这个糟糕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逃避学习。这时,最怕父母说一些批评性的言论:“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或者直接接手孩子无法做到的事情。批评性的言论会降低孩子自信心,而父母的接手会给孩子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当你觉得做不了的时候就可以放弃,等别人来做。失败和挫折可能暂时打击孩子的自信,但是包办的做法会让孩子采用放弃和逃避的态度来应对问题,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建立,孩子将更加无法面对未来的挫折和失败。

小仪式

  1.在游戏中让孩子正视失败。可以和孩子设计一些游戏,让其在游戏中学习面对失败,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孩子经历“输”的时候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家长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孩子便会明白失败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

  2.抄写一些名人名言。搜集并抄写一些名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名言警句,给孩子讲解名人的故事,鼓励孩子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孩子需要培养心理弹性


     
  中国的家长更倾向于教育孩子如何去成功,如何去努力,如何去追求卓越。大家非常认可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强者胜。”认可冯梦龙说:“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认可方孝说:“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更认可张孝详说:“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其实, “开挂”的人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怎么办?作家龙应台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样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样收拾?”所以,教育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比教育孩子如何成功更重要,家长应该适度地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英语为Resilience。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是主体对外界变化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具备较强心理弹性的儿童更倾向于激发家长的积极反应,年长后心理弹性较强的孩子相对独立和聪明,他们尝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依赖别人和运气。

小仪式

  提供和谐的环境来培养孩子心理弹性。对孩子抱有正面的、恰当的期望,提供民主的教育方式来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恰当的自我认知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来源:摘编自《好家风,就是要有仪式感》李思博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