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墙倒屋不塌”谈徽派建筑承载的文化内涵

 我心飞翔gvqwh5 2022-09-25 发布于安徽
【背景】徽州古建筑在黄山市的城镇、乡村中广泛存在。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黄山市行政辖区内拥有徽州古建筑13438幢,可以确定为保护性建筑就有8343 幢。

图片


大家对徽州古建筑是否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呢?
是否都知道徽州古建筑的特色?
是否都知道徽州古建筑是如何形成?
如何认识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徽州古建筑是一个地域性建筑文化名词。一般来说,它是指1911年以前,在徽州一府六县区域内存在的建筑实体。徽州古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它以其所保留的传统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国建筑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片

2000年,由徽州古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村落,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徽州古建筑已成为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图片

徽州古建筑的整体特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所承载的建筑历史文化信息跨度相当大,是其他地域古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具体来说就是徽州古建筑具有隋唐遗风,保留了宋元做法,彰显了明清特点。用已故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唐宋元明清, 从古看到今”。

徽州古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是融于山水之间的淡雅外观。

徽州古建筑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给人们以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无论在田园边,还是在山林中,也不论是在城镇内,还是在溪流边,那一簇簇青灰色衬托下的洁白建筑群,把大地装扮得更为秀美。这种青白相间的色调确实是重复的、众多的。然而,重复得不觉其厌,众多得不觉其繁,而是给人们以深刻的整体美感,给人们以鲜明的整体印象,从而渲染了徽州古建筑的基本风貌。历经沧桑岁月,古村落民居原来洁白的石灰粉墙已被风雨侵蚀得成为灰色,青色的小瓦也变得墨黑墨黑,更加增添了历史的凝重感,体现了徽州古建筑的整体美、和谐美。

第二是借助山形水势的灵活布局。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决定了中国房屋建设的坐北面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这种方向性或空间感就是“ 坐北朝南”,或称为“负阴抱阳”。徽州以山区为主,有些山脉的走向不一定是东西向的,在不能够体现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原则的情况下,徽州古建筑采取了“背山面水”原则。背山依水,山水环抱,地势平坦且有一定坡度,不难想象,这是多么优美的环境。徽州古建筑在朝向上采取的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图片

徽州古建筑多依山临水,自然布局,借助山水自然形式,不强调一定的几何形式,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筑,建筑群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黟县的宏村,在水上大做文章,将建筑与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规划宏村的时候,就把绕村外的河水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从上游引入村内,顺着地势的自然落差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地流经街巷,并穿墙过院,成为天然的自来水,村中央半月形的池塘“月沼”,起到了明显的小环境改善作用——空气的干、湿度和净化度。在人工水系的尽头,是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弯月形水面“南湖”。伫立于南湖之滨,向北眺望,远山起伏,近峦林密,沿湖古树浓荫,粉墙横列,倒影湖中,景色迷人。无怪乎游人称赞宏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之一。

图片

徽州古建筑的个体平面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天井为中心组成的方形或长方形。但这种平面在总体组合上,却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因为环境和需要的不同,组成各种不同群体平面空间。在立体空间方面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其正房与辅助房在屋的数量上常有变化,房屋的进深也多有不同,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墙面,加上房屋随地形自然起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姿、错落有致的群体空间形象,给人们以活泼而富有生机的深刻感受。

三开间是徽州古建筑的基本单元,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听说有“明三间”“ 暗三间”的说法,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所谓“明三间”,是指三开间的房屋前面是带有天井的,而“暗三间”是指三开间的房屋前面不带天井,以中间大门打开或大门上方开设漏窗采光的。另外,关于明代徽州古建筑也常听说“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是与明朝政府的规定有关的。明朝政府规定普通民众的住宅不得超过三开间,为了规避政府的规定,在房屋的立面看不出五开间的格局,但是实际上在厅堂的两侧各有两个房间。

第三是硕大而牢固的梁架结构。

徽州山多,且“山出美材”,这在南宋罗愿所撰的《新安志》中就有记载。后来徽商经营行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中,木材业占其一。所以,以木构架为主体的徽州民居在用材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示。徽州古建筑用料硕大,特别是橫梁,因其粗壮,俗称“冬瓜梁”;又因其形如新月平卧,雅称“月梁”。立柱用料也相当雄壮,或圆或方,向上多有收分,显得雄而不笨。通过徽州古建筑的梁架结构,人们可以窥见所谓“肥梁胖柱”的唐代遗风。由于徽州古建筑由木构架承重,所以木构架与维护的墙体不存在互相受力的问题,即使墙体坍塌,木构架依然稳定存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

图片

第四是体现“天人合一”的天井采光。

外观封闭紧凑,内部通融开放,这是徽州古建筑单体的又一大特色。这种内部通融开放是通过设置内天井和庭院来实现的。走进不同的微州古建筑,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方式开启的天井空间。一般来说, 三开间结构都有一个天井组合。由三开间基本结构组成相对一组上下对堂的“四合式”结构共一天井。相背三间也即“一脊翻两堂”的结构,则前后各设一一个天井。大户人家往往三开间纵向相联或横向相通组成深宅大院结构,所以民间形容某户人家房子大往往用有多少个天井来表达。天井开设的大小,与建筑的进深有关。以冬至日中午,在厅堂上方有一小时的太阳光为最低标准。或者坐在堂前八仙桌旁的椅子上,能看见天井,民间称之为“望白”。徽州古民居天井庭院在功能上是缩小了的自然空间,它具有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的功能。同时它还是建筑空间的补充,是与建筑相渗透、融汇的部分。徽州古民居由于天井较窄,且为高墙深院,所采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二次折射光很少天然眩光,光线柔和,给人们以静谧舒适的感觉。不少国外建筑专家在参观了徽州古民居后,对天井结构的通风作用大为赞叹,形象地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
图片
图片

第五是高低错落的古建筑山墙造型。

徽州古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头山墙的造型,这种建筑形式是将房屋两侧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状如屏风,因此也叫屏风墙。为了避免山墙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建筑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余变化。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原本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相邻的房屋,所以民间俗称为“封火墙”。封火墙这一建筑形式在徽州出现,始于明代弘治年间。明代正德丙寅年(150) 所立的《徽郡太守德政碑记》是真实的历史记录。马头山墙在徽州及相关地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组合形象丰富多姿。有的作阶梯形式,层层跌落;有的作弓形或云形,舒展自如。马头山墙的运用,不但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而且冲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徽州古建筑的美感。
图片

第六是反映精神与生活追求的精美装饰。

徽州古建筑群体的外观朴素简洁,国内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评价为“深谷里的幽兰”,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徽州古建筑通过对建筑部、构件的精心装饰,使建筑物平添了艺术价值。与皇家建筑、官邸建筑不同的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一般不施以浓漆重彩,而是在门楼、门罩、柱础、梁架、窗户、隔扇、栏板等部位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形成清丽高雅的建筑装饰风格。

图片

西
西
西
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