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内经学术及临床意义)1.5. 简介

 昵称1Z7nN02j 2022-09-26 发布于福建

二、《内经》学术的形成背景

《内经》作为中医学术的奠基性著作,其理论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学术观念的独创性和先进性,令人叹为观止。为什么《内经》在初创中医理论体系之初就能建立如此恢弘的理论构架、形成如此鲜明的学术特色?这必须从形成其理论的学术背景加以考察和分析。

(一)医疗和生活实践的“格物致知”

应该说,《内经》的医学理论来源于医疗和生活实践经验的观察与探索,即古人所言的“格物致知”。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发生于人身上的疾病,古代医家在临床治病和平时生活体验中,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机理不断探索研究、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并逐步整理总结而上升为理论。所以,《内经》的理论最根本的渊源是医学和生活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阶段性总结。

以藏象学说为例,为了研究生命本质和生命活动机理,古代亦进行过人体形态结构的探索,开展过人体或动物的解剖研究,"解剖"一词,即出自《内经》,《灵枢·经水》篇就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之说。但是由于解剖器械的简陋和技术的粗糙,更关键的是解剖刀下所见的只是失去生命活力的尸体的形态结构,无从发现其生理机理和病变情况,因而转变研究思路,从观察和研究正常人的生理表现和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病变征象人手,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建立起“以象知脏”的独具特色的藏象学说。

再如诊脉方法,古代先后出现了遍诊全身十二经脉法、全身上中下三部九候法、人迎气口同诊法、独取寸口法等不同诊脉方法,这些诊脉方法都是在诊病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产生的,同时又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医生和患者的检验与评价,经历了由繁复到简化、由分散到集中的逐步沿革改进,最后形成了最能符合诊病需求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而沿用至今。

所以,《内经》的学术理论,既是长期医学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淀与升华,又是应医学实践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古代科技知识的引进和运用

《内经》的学术,广泛地吸收了当时进步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方舆、气象物候等,以及职官、民俗、仪礼、军事等社会科学知识,并以之作为构建和论证医学理论的素材。其中以对天文历法和气象物候的引用最为广泛和深刻,不仅其后期篇章七篇大论,早期篇章中亦多处引用这些内容,例如,《灵枢·卫气行》篇所论的卫气运行节律,就运用当时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以及百刻计时制,至于五运六气学说,更以古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知识作为其理论的主要构成内容。可以说,没有这些古代科技知识的支撑和渗透,就没有作为中医医学气象学和疾病预测学的五运六气学说。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有关九针形制的研制,没有当时钢铁冶炼和兵器制造技术的支撑与启发,亦不可能成功。因此,《内经》学术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古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参与。(三)古代哲学思想的启发和指导

《内经》理论的构建及确立,正值古代学术由百家争鸣向儒家独尊一统的转型时期,古代哲学作为当时学术上的主流,颇为兴旺发达,《内经》的作者明智地引进了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精气学说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并将其与医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医学内涵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精气学说。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不仅对《内经》形成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和方法论上的辨证论治、取象比类、意象思维等方法有着至为重要的启迪,而且对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系统化、规范化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精气学说的引进,就不可能形成阐述生命本质和疾病机理、贯通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以至诊法治则的气学理论,而阴阳五行学说既对《内经》各个学术理论起贯通联系作用,更以其阴阳(包括阴阳太少、三阴三阳)及五行的同构功能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使其得以成为一个系统化、条理化的理论体系。因此,哲学上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的引进,可以说是《内经》理论体系得以系统确立的前提。

医疗和生活实践的经验与启示,使《内经》理论不断产生、不断积累;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使其理论得到深化、精确;而古代哲学思想的引进则使其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学术思想得以确立。因此,《内经》学术的形成,既是古代医家的经验结晶的理论总结,亦是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古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哲学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