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阳明说孙子兵法有深意却不实用,谈孙子兵法偏离实战的七宗罪

 dawn的图书馆 2022-09-26 发布于贵州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98篇原创文章

全文413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文章图片2

说明昨天整理之前的资料,发现两年前的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又做了不少修改,并从之前的五点,增加到七点,希望能为《孙子兵法》爱好者,尤其希望用上《孙子兵法》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和警示。


以下正文:

王阳明对《武经七书》做了个评点,在《孙子兵法》上所用笔墨最多,对每一篇的整体感悟都有些许文字,而在《吴起兵法》上几乎无评,却给出了一个实战性强的评价。

他认为:

吴子握机揣情,确有成画,俱实实可见之行事,故始用于鲁而破齐,纵入于魏而破秦,晚入于楚而楚伯。身试之,颇有成效。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于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就是说,王圣人觉得吴起兵法实操性更强,孙子兵法有深意,却不实用,原因是孙子兵法的写作目的为了立言,吴起兵法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应用或实战经验的总结。

不可否认,吴起兵法六篇基本都在讲操作层面的事,但说《孙子兵法》缺乏实战性,而有深意,我想更多是误会。

估计这个认识,应该在阳明先生悟道之前,大概是在学习朱熹关于格物致知之法去“格七天竹子”那个时期,出现这种误解很正常,成名以后,后人将其读过的书、做过的笔记都翻了出来。

《孙子兵法》虽然文辞精妙,并用大量比喻,生动形象,表面上通俗易懂,却极容易出现误解,尤其是对不了解当时战争时代背景的人而言,如果说,《孙子兵法》只为了立言,如何能打动好战又善战的吴王阖闾呢?

孙子兵法的实用性之所以“难言”,我想大概是这样“七宗罪”(错误理解或误解)导致的

1、从始计篇开始偏离轨道

始计篇最大的误解当属“五事七计”,大家都以为是用这些因素评估胜负,实际上,这些因素只是评估一下彼我双方拥有哪些作战力量或战斗力生成因素。

因为这种宏观上的战斗力生成要素,是不能够确定胜负的,而清楚彼我双方有什么,能够生成什么样的战斗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清楚自己手里拿的什么牌,才知道如何去打好手里的牌,清楚如何高效运用自己手里的作战力量。

五事七计,这样理解或许是正确的:“五事”是战斗力基本要素,“七计”是战斗力生成模型。

同时,“计”也不是计算,更不是阴谋诡计,而理解为计划才更准确,所谓多算,算什么?

想计划,出预案,从攻彼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到彼攻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准备,再到“四诡八权”之彼我考虑,将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各个角度无死角的思考周全,并做出相应的预案,才是“计”要强调的。

如果再结合上《孙膑兵法》的“四路五动”,与“四诡八权”形成一个思考模型,会更好地做好“多算”工作。

刚一开篇,很多人就将《孙子兵法》读得偏离了轨道,后边就更难说了。

2、“打仗费钱”自废武功

作战篇被解读为“打仗费钱”,打仗花费很大、消耗很大等,拿破仑也曾说过,打仗看三件事,一是钱,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打仗费钱,结论上没有错,这是个事实,古代的战争更是如此,需要庞大的后勤补给来支撑,孙子兵法也提出了“举十万之师”所要配置的庞大资源。

但“作战篇”是在强调“打仗费钱”?

显然不是,“打仗费钱”是正确的废话,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没必要用那么多文字来阐述了。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作战篇”的中心,“取用于国”指的是出征的标配内容,按照当时“去国越境”的规模,给出了八个条目的标配内容,这些是战前必须准备好滴。

“因粮于敌”是战时消耗补充的问题,当时的战争情况给出的补充方式是“因粮于敌”,打胜仗,抢敌人的粮草、装备和人员,现代战争的补充问题则要考虑恢复生产、生产速度、运输等问题。

同时,作战篇还告诉我们,标配的“取用于国”问题,要侧重于战争周期的考量,它讲“久”之弊;消耗补充的“因粮于敌”问题要从“地”的空间角度来考量其“远输”的问题。

作为提供“做什么,怎么做”的孙子兵法,仅仅讲“打仗费钱”,就是“自废武功”,它提供的是具体预算管理和后勤补给的方法。

3、“不战而屈”接着跑偏

作为一部能够被好战、善战的阖闾认可的兵书,怎能不具有实战操作性!

再想想他为什么让孙武子训练后宫女子,是心血来潮,还是想测试孙武子兵法中所讲的能力?

这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显然,《孙子兵法》有实战、有方法、有工具、有模型,就像《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中所讲的,孙子十三篇六千言集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于一体,而且聚焦于作战力量的高效使用。

从这个角度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或用兵的最高境界,或用兵的一个追求。

真正的不战而屈,并非是单一的军事手段能够解决的,只有从国君的角度才能实现,即政治、经济、外交、宣传、技术、货币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战国中期非常流行这个观点,《鹖冠子》中提到过具体的方法,但都是阴谋论的方法,它分三个层面来实现,即迷惑其国君使其昏庸,诱惑其大臣是其无能,然后两军对垒就不战而胜了,美国在全球所用的方式,本质就是这种“阴谋诡计”之法。

在《孙子兵法》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点了个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因此我认为,这不是《孙子兵法》所要强调的重点,因为《孙子兵法》每个核心操作都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工具或模型。

当然,军事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军事手段,在《毛选》中,三大战役结束之后,胜利的形势已经形成时,明确地指出,要借鉴北平和绥远和平解放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本质上属于“战而屈”的范畴。

现实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战而屈,不战而屈这种事,没有外交、经济、金融等手段的配合,基本难以实现。

乔良将军曾反对过这个观点,他说,有些军人宣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军人的最高境界,这是极其错误的,不战而屈是讲给王听的,军人不能这么想,军人要考虑的是战而胜之。

而孙子兵法就是一整套战之能胜的操作方法,如果我们不学这个方法,而天天去琢磨“不战而屈”,根本就学不到孙子兵法的实战内容。

所以,到第三篇谋攻的时候,人们在继续跑偏。

4、形篇让人以实战直接脱轨

军形篇是讲兵力部署、排兵布阵,以“战地”为抓手进行兵力配置、火力配备和作战队形设计,然而却被解读成了不败之法、先胜后战、学会等待等类似于鸡汤的内容,将那么好的方法和工具(地生度模型)当摆设,实在是遗憾!

问题就出在这篇没有明确提出部署、军阵的概念,而是从攻守这两个部署的功能入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凡明白“结构决定功能”的道理,反推就知道攻守这个功能的实现必然是结构设计,果然“形篇”下半部分给出了“地生度”的结构设计模型。

即便按照传统理解,战场上的形态与攻守的关系,也能够找到些部署或阵形方面的理解,但人们更喜欢按照“鸡汤式”解读去理解。

赵本学的解读从阵形角度出发,他认为,军形和兵势两篇都是讲阵法的运作,阐明了形篇的本质。

军阵,就是军队的作战部署和作战队形,《军志》中早就讲过:行则为阵,止则为营。

可见,如果不从阵法、部署角度去理解形篇,就难以把握其实战要义,导致对《孙子兵法》的理解直接脱轨。

5、势篇的奇正被“废”了智慧

势篇主要讲“奇正”的运作方法,奇正之妙在于相生、相变,这是运用力量的核心方法,这个方法不会用,则用兵智慧全作废。

不幸的是,奇正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错解,什么“奇”读ji,不读qi,奇是预备队,正是一线部队云云,完全是错解(不是各有各的理解),关于预备队与一线部队的理解,杨杰最先提出来,钮先钟虽然没有认可这个观点,持质疑的态度,但出现在其书中起到了传播和推广的作用,被不得其法注家放大。

朝鲜战场上,美国战史小分队指挥官看到美国军官“愚蠢”的指挥,多年之后又研究了《孙子兵法》后,他提出了“高明的将领从理解平庸将领何以不胜开始”,讲了他亲眼目睹的低效力量运用,即是不懂得奇正之用,简单的使用力量。

到了伊拉克战争时,美军已经开始运用奇正,尽管相比中国战场的运用还比较简单,但开始使用,说明它们总结了、进步了。

不过,总体思想上它们很多军事条例和理念总结依然崇拜实力、重视力量,重视实力的积累和力量的建设,孙子兵法也有这方面的思想,但战场上更主要的是用奇正的智慧,精准、高效的使用现有能掌控的力量。

其实,只要掌握了奇正的本质,就可以从近现代许多战例中看到奇正的智慧,但绝不是一线部队与预备队这样简单的区分,至少也应该是李零教授“兵力的配方”。

6、流程不懂难应用

所谓流程,就是孙子十三篇的操作流程,它是一个完成的操作流程,我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首尾相连,始计篇、用间篇既相对独立,又贯穿其他十二篇;作战、谋攻两篇是内部约束要素,有武器装备的约束、预算、资源的约束、目标的约束,这些都是内部的影响因素;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四篇是外部约束要素,讲地形、处地、天时对操作的影响。

而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这五篇则是完整的战略战术操作系统,系统的告诉我们如何高效、精准的使用自己能够掌握的力量。

尽管对其流程理解不同,山鹿素行将其理解为“知与行”的流程,有人理解为雁翅阵的流程,李筌、张预、支伟成也有他们对十三篇流程的理解,但从只要能够从流程角度去理解,多可以用上。

从《孙子兵法十一家注》中看,除了曹操注比较简略外,其他注家尽管旁征博引,但张预的注实用性更强。

孙子十三篇的流程为我们提供了做什么、怎么做,包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操作套路,为操作指引的方向。

7、阴阳不虑,则无实战

所谓阴阳法,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种方法,因为战争是双方的博弈,你想掌握战场主动,对方也是这么想的,不是一个人在打拳击,所以,学习《孙子兵法》的时候,也要从对抗的角度去学习和理解。

从对抗的角度去理解和体悟,才能感受到一些操作方法上的关键点,才能体会到“机”的奥妙之处;也会发现有些看似有道理的理解,实战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根本用不上。

表演与实战不在一个频道上,故阴阳法学习和思考,是《孙子》学习不可或缺方法。

当然,我们学和写,都习惯于从己方角度去思考,这是思维惯性问题。多做一做兵推有好处,就像企业的复盘,它是品牌成长的高效手段;查阅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资料时,洪学智将军的一个回忆说,辽沈战役时,在打锦州的问题上,林总找他们兵推了三个半天,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做了详尽的推演。

以上七种情况,是导致误解《孙子兵法》不能用的一些原因,当然这只是我认知范畴内的理解,欢迎拍砖。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