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室及脑池系统概述丨解剖、相关改变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上)脑室系统3D示意图,从矢状位上,显示了各脑室的正常结构及交通路径。
(下)通过大脑纵裂的矢状位中线图描绘出位于蛛网膜(紫色)和软脑膜(橘色)之间的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蓝色)。中央沟将额叶(前)和顶叶(后)分开。软脑膜与脑表面紧密相连,而蛛网膜则附着于硬脑膜。各脑室通过Luschka孔和Magendie孔与脑池和蛛网膜下腔相通。正常情况下各脑池之间自由相通。

图片
(左) 18个月幼儿,严重脑积水,轴位T1WI C+显示脉络丛乳头状瘤。典型表现为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且显著强化的分叶状凸起。
(右) 中年女性,轴位T1WI C+显示一光滑分叶状、显著强化的脉络丛肿块。除第四脑室外,脉络丛乳头状瘤成年人罕见。手术证实为脑膜瘤。

图片
(左) 72岁老年男性,智力减退。轴位T1WI C+FS MR显示左侧侧脑室前角非强化性占位。该病变为偶然发现,最可能是室管膜下瘤。
(右) 33岁患者,头痛,轴位T1WI C+显示左侧侧脑室体部不均匀强化“泡沫样”病灶。外观及发病部位能把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下瘤及其他侧脑室占位区别开来,如脑膜瘤。

图片
(左) 3岁癫痫患者,轴位FLAIR显示室间孔区一高信号肿块。注意皮层下火焰状高信号。考虑为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右) 65岁头痛患者,轴位FLAIR显示一例室间孔(Morno孔)肿块,为胶样囊肿。除脑脊液流动伪影,胶样囊肿是该部位最常见的病变。成年人常见,儿童相对罕见。

图片
(左)冠状位T1WI显示由室间孔内及周围脑脊液搏动造成第三脑室及侧脑室明显的假性占位(白箭)。注意相位伪影(空箭)。
(右) 轴位T1WI C+显示经室管膜脑脊液流动导致第三脑室向侧方扩大及边界模糊。带头节(空箭)的囊尾蚴(箭)造成梗阻性脑积水。第三脑室原发肿块较侧脑室及第四脑室少见。

图片
(左) 2岁患者,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矢状位T1WI C+显示第四脑室分叶状强化肿块。儿童第四脑室肿块通常为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或室管膜瘤,较少见的有不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本例手术证实为AT/RT。
(右) 52岁女性,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矢状位T1WI C+显示第四脑室明显强化的肿块。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图片
(左) 轴位FLAIR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脑沟内多灶性高信号。
(右) 轴位FLAIR显示继发于脑脊液抑制不全导致的枕沟内高信号伪影。再次扫描(未提供图像) 正常。FLAIR脑沟内高信号无特异性,可能原因有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瘤、血液、蛋白(脑膜炎)、氧含量高、造影剂滞留(肾衰)和伪影(如此例患者)。

↓ 内容节选自图书:

图片《脑部影像诊断学》 主译:吴文平 等  

文章来源:熊猫放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